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道德经》里面说“多藏必厚亡”?
道德经,老子,名声为什么《道德经》里面说“多藏必厚亡”?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吕不韦无法承受坠下云端的落寞,依旧想东山再起。于是吕不韦高调张扬,每日在家中接待各国邀请其做宰相的说客。可想而知,嬴政听闻吕家宾客盈门盛况,岂能不怒?难道他希望吕不韦帮助他国对付秦国吗?
嬴政只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将其数十年功劳一笔抹杀,只诘问他凭何得享秦国食邑封地,凭何自称仲父?他即无功无名那就与全家皆迁徙到蜀地去吧。
信中寥寥数语透着嬴政的决绝,吕不韦自知嬴政性格还会有后续杀招,于是为尊严亦为护家人周全,选择了饮鸩自尽。吕不韦为权势搏命,却不知适可而止,可以说他死于嬴政之手,更死于自己手中。
读史可以明智,借人之智完善自己。我们观吕不韦之祸,反思老子“多藏必厚亡”之道,即知凡事应适度而为,万不可为追逐名利迷失自我,以防物极必反,我们得到越多却被反噬失去更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在此章中以反问的形式问出了几个问题:名声与生命谁重要,身体与财货谁重要?得与失谁更有害?以上三个问题都是在为后文铺垫。名声与生命,大家都会说选生命,但在抗日期间,如果鬼子逼你做汉奸,你选留名还是留命?身体与财富,大家都会说珍惜身体,但在你至亲至爱之人患病,你身无分文。还会珍惜身体吗?得与失,大家都会选择得!但武大郎得到了潘金莲,他快乐了吗?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老子用几个反问证明了一个道理,即辩证的看待事物,看待得与失!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苏辙在《老子解》解道为:爱之甚,则几可以求之者无所不为,能无费乎?藏之多,则攻之者叉众,能无亡乎?
苏辙的解侧重于人性,即一个人如果痴迷于某一事物,就会因为此投入巨大的金钱与时间。一个人过份的富有,则嫉妒他,打他主意的人必然众多,能不消灭吗?!
但这并不是这句话的全部释义!如果联系前文,老子是在阐明世间的等价交换原则,即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满足(爱)必然付出巨大的物质上的代价(费,即金钱,精力),拥有众多的产业财富,为了保证能够永久的拥有它们,必然要付出巨大的维护成本,而当成本超过收益之时,就是灭亡之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楼主好!“善讲矛盾“是《道德经》的行文特色,你的疑问源于没看懂首章“道、无、有”三字的关系,这是贯穿全经的背后红线。下面由此闲聊几句,供参考。
【1,本章思想】
标题句所在的第44章表面意思是人在“悟道和迷道”时的状态对比,背后意思是三个:(1)只知“有”,不知“无”,人不能知“道”。(2)矛盾是“有”的外衣,凡是“有”的,都不长久,无法永恒,总是趋向两极态,永在变化中。(3)在“中”近道,无为是“道”,远离矛盾,万物能寿。
【2,字面解析】
这句话由矛盾构成,故是在讲“有”:(1)“多”是与“少”相对的一极。(2)“厚”是与“薄”相对的一极。(3)“亡(无)”是与“生(有)”相对的一极。(4)“藏“是与“舍“相对的一极。(5)“必”在强调“道”的绝对制衡性和超越性。连起来看,此话是讲“道、无、有”的关系,与首章相同。
为何会“多藏必厚亡”?老子在前面章节反复讲了,万物趋极,终被“道”强制,盛极必衰。同理,“多、藏、厚“至极态,都将趋向“灭“,灭是“无、空”的意思。再进一步看,“道”生万物,没有矛盾性,故万物本质也无矛盾性,不该趋极,应常在中态;反之,若趋极,就违背“道性”,自相矛盾,此时触发“道”的最高约束力,被“道”惩罚。
【3,句义辨析】
标题句是个悟道的经验语,指人与物的关系,即多易失,藏易少,厚易迷,亡易祸。但人与道的关系却相反,悟道就无多少、无藏舍、无厚薄、无亡生,就超越了矛盾,跳出矛盾之外,不受矛盾束缚。所以,此句的反义在强调人要悟道,才能顺道,而不逆道,才不被“道“所制,才有真智慧,这也是老子的暗示。
【4,句义的教育性】
人若悟道,以“道”为财,用之不竭,在之无穷,就不会生“贪心“,不会有“私心”,不会存“我心”,最终是无欲的。无欲就无为,无为就无争,无争就无敌,无敌就无害,无害就无苦,无苦就无乐,最终超越一切,达到永恒自由和圆满。所以,人迷于物,就是迷在“有”上,“有”的虚假性是欺骗人的根源之一。人不悟“无”,就跳不出“有”的圈套,也就没法证道。智者觉无,愚者陷有,命运都是自作自受,怨不得“道”的强制力。
【5,句义的引申解】
主要是三个:(1)人和物都生于“道”,本是平等和一体的,不能相争,没有得失。人迷道,是灾难的开始。(2)积物逆道,生贪违道,得就是失,故智者能警之,愚者常昧之。(3)人有为,易背道;人无为,易顺道。人有为,必多灾;人无为,必安宁。人有为,常惑己;人无为,常慧己。
总之,此句也在讲“人欲、人心和人智”,告诫世人“欲为苦根,得为失根,迷为祸根“。道不远人,人自远之;远之趋极,自我灭亡。人生易自误,命运易自害,能不谨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藏为释家摩尼珠,
老子道家道可道,
儒家仁义礼智信,
三家合一取精华,
上一篇:如何才能保持平静的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