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觉得儒家学说从古到今真的有用吗?如果有用,清末科举为什么被废止了呢?
科举,儒家,儒学你觉得儒家学说从古到今真的有用吗?如果有用,清末科举为什么被废止了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曹植兄邀请。
儒从巫出而胜于巫。儒术,作为一种超级流氓巫术,本质上就是″装神弄玄捣鬼骗人外加耍流氓"的邪术。这东西不仅没有一点实际用处,而且祸国殃民,遗害无穷。
儒术的范畴,原本只涵盖周礼中适用于王室贵冑的吉礼和凶礼,大致相当于《礼记.曲礼》所载的内容,也就是祭祀天地祖宗鬼神,埋死人占筮吉凶祸福的规范和程序。实际上是一部分靠迷信和恐吓来维护的,原始氏族社会向男权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的习惯法和自然法。
本来,到了春秋时代,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战争的洗礼,儒术已经走到礼崩乐坏的穷途末路,但是,这时偏生碰上当时的大流氓孔二好儒术,他利用流氓黑老大的势力,网罗了一大批因礼崩乐坏而失业,衣食无着的巫觋之徒,对来自庙堂的奴隶制社会的礼法进行改造,使之世俗化,实用化特别是流氓化,将巫儒之术变成了百足不僵的变色龙,遗祸万年的思想细菌和毒蛊。
追本溯源,巫儒的本职就是利用人们向神的天性和信仰本能,通过祭祀天地鬼神和死人的繁琐而威严、恐怖的仪式和规程,来恐吓和影响活人,使人心甘情愿地服从统治者的意志。总起来说,这个行当对于社会政治而言,还是一种外化的力量,说穿了就是用演鬼戏的方式吓唬人,使人恐惧,宾服,近而服从当政者的统治。原先老奶奶哄小孩,就用这一招:孩子不听话,就扮鬼脸吓唬,还直呼:″你不听话鬼就把你捉走"。赵丽蓉老先生演得小品《英雄的母亲》中,就有这一折。
其实,在人类的童年,统治者也玩这装鬼的把戏。不同的是,统治者捣鬼比老奶奶扮鬼戏要复杂的多,至少装神弄玄扮鬼戏的角色就需要很多。巫儒之徒,就是这鬼戏的编剧,导演,乐队和演员,以及二丑和帮闲。
孔二们对巫戏的改造如下:
1,把鬼戏祭祀的对象由鬼神祖宗死人为主,改为以信奉老天爷为主,并发明了巫儒的最高原旨:″天命"。天命,成了巫儒的本体论,世上万事万万物,都是老天爷安排的,是天命使然。
2,假戏真做,把原本通过演鬼戏骗活人礼法,弄成了世俗规范,把活人带入鬼戏中,让人都按鬼神的模态生活,并把鬼神化的人称为″圣人",终结了中国历史的神话时代,开启了中国历史的造圣时代也就是″圣人时代"。
在造圣过程中,奠定了巫儒的人生观或社会观,即:天命,天子(圣上),圣人三位一体政治机制和意识形态。
在巫儒的政治体系中,尤其是神化了君主,把君主变成天子,天的儿子,天是老大他是老二,也就是世上法力最大的鬼神。
巫儒们这么干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拍马屁,把君主抬到天上去,好让君主接受自己的主张,进而捞到好处。
3,由于要把巫观世俗化,把周礼实用化,巫儒们利用人你向神向善,渴望和谐美好仁爱环境和生活的愿望,把巫儒之术和人性中的天缘:仁,义,礼,智,信…等链接,硬说仁爱孝忠等人人都有的,社会关系的天然产物,是它们发明的,并借此蛊惑人心,欺人欺心欺天!
特别指出的是,巫儒孔二的这招特别阴损,仁爱忠孝等天缘,和假丑恶悖等地缘,共同构成人缘。人缘中的仁爱和假丑,必须共生共存人才能活下去。在这个人兽共存,弱肉强食的世界上,不分条件和场合,一味地讲仁爱忠孝…实际上就是死路一条。这不是由人自身的善良愿望而决定的,而是由残酷的生存环境决定的。不信,你天天行仁爱孝慈…不斗争,不反抗,不悖逆地试一试,就是在家庭内部,你也很快沦为大家瞧不起的废物,在社会上,你很快就毫无立身之地。
人是动物出身,现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动物本能支配 ,代表真善美的神缘和代表假丑恶的兽缘必须处在对立统一的机体中才能实现人的本质。这一点《道德经》有论述,辩证唯物主义有答案,很值得大家学习。
待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设进士科,一般将其视为科举制真正的产生,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科举制度经历了将近1300年。
而在这1300年间,跨越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然而儒学一直在科举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沿袭科举制发展,可以看出,儒学在科举考试内容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无论是贵门子弟或寒门后生,也不管对儒学有无自觉而又真诚的信仰,只要其想仕进升迁,富贵荣达,最重要的途径便是苦读圣贤之书。
最初隋唐时期,儒学内容就居于核心地位。
然而统治者也兼备释、道家思想,随后,儒家思想内容不断增加,至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成为科举制度,八股文成为科举文体。八股文除了将格式、字数固定外,还固定了内容范围,一般为《论语》、《孟子》等儒家作品,甚至连语气都有所规定,规定必须用孔子、孟子的语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
儒学之所以从汉代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一直占据文化主流地位。
甚至今天儒学也占主要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举制度。然而,在这两千多年内,中华文化却没有得到发展,而在中华文明百花齐放的三大时期,儒学都并非作为统治地位。
战国时期,百家学说齐放争鸣,是中华文明、思想第一个大繁荣时期;魏晋时期,儒学式微,释家道家扶摇直上,形成中华思想的第二个大繁荣;清末民初,科举制度废除,儒学从至尊座位上被拖下,各式思想再次出现,再次铸造中华文明史上的黄金年代。
一种思想、主张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将使得人们丧失创造力,但会有益于巩固统治地位。科举制度之前的朝代更迭速度要远大于之后,从1905年的科举废除到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其间虽不能说有直接的关联, 但科举的废除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灭亡应该说不是一种夸大其词的说法。
实行科举,直接并非是为了推动儒学的发展,或者巩固统治,而是如唐太宗价说是要使“天下英雄入我彀中”。
上一篇:再等十年后,独生子女结婚生子还要照顾双方父母,生活会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