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在驳斥儒家思想吗?
道德经,老子,儒家“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在驳斥儒家思想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在驳斥儒家思想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古代的文人太有心机了,留下的哲学著述竟如天书,让别人看不懂。
这段话出自《老子、第三十五章》意思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并不注重形式上的德行,而追求真的实在的品质,所以有道德。而品德低下的人,总是把道德说教挂在嘴边,沽名钓誉而愽取美名,其实最无道德。
要说这段话是对儒家思想的评击,多少也有那么一点意思,因为儒学比较重于人的表面修饰,但是儒家思想对道德的要求也是很严慬的,只有很少的地方显示出虚伪的道德观念。
但是在当下,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道德败坏实用主义横行,所以象老子所说的:下德不失德之人多了起来,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而且这种人们很多还混的风生水起,许多贪官污吏都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其卑鄙无耻之程度已经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其实讲儒学的人有虚伪,但不讲儒学的人有些更加虚伪,关键在于社会的导向,与利益的趋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内容,老子意思是:“上德之人,不是以“仁义”为标准,而是以“道”为准则,客观公正无私,所以有德;下德之人,不去掉有私心之德,所以无德。”老子这一章句的核心思想主要是评判人的客观公正无私的品德标准,必须以“道”——“无为”为标准。“无为”就像“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一样,是客观公正无私的。在这里,他分析了几种人:①上德之人“无为”是公正无私而为,没有私心的作为。②下德之人“无为”,缺乏公正无私,是有私心的作为。③上仁之人的作为,也许是没有私心而为,但不能达到客观公正无私而为。④上义之人的作为,是有争名夺誉而为。⑤上礼之人的作为,没有人响应,就伸出手臂拂袖生气而走。接着老子批评了五种人即:①失去了“道”后才讲德的人。②失去了德后才讲仁的人。③失去了仁后才讲义的人。④失去了义后才讲礼的人。⑤所谓有先见之明的人,只不过是用“道”作为掩饰,而实际是愚蠢的人。要求舍薄、华而取厚、实。根据这样的内容来看,老子所驳斥的对象,不仅限于儒家思想,还有其他人的思想。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深奥的东西不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的这句话,是对东周以至春秋时期的“德论”进行的修正。这是可以肯定的。老子批判的对象,还不是正统的儒家,他所针对的是当时日趋没落的东周意识形态,他对这个意识形态日趋空洞和无用,进行了修正。
正统的儒家还是百家争鸣后各立门户、画地为牢时产生的概念。但因为儒家提倡“克己复礼”,总是以正统相标榜,是传统周文化的继承者,所以,儒家自然和道家的理论产生了分歧,道家的道德论,看起来确实是对儒家理论概念的批判和修正。
道家和儒家区别最大的地方在于创立了自己的“道论”,形成了自己的“德论”。《道德经》正是用自己创立的“道论”,修正了儒家的“德论”,建立了自己的“道德论”。
儒家的“德论”,特点是以仁义为本,把礼制神圣化,把仁义抬升到天道的地位。道家的“德论”,则把道论重新抬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德放在从属于道的地位,用“道”代替了“德”,用“无”代替了“有”,用“无为”代替了“有为”,架空了儒家的“德论”。
《道德经》把“道”论述为统一的“一”,道虽然产生了万事万物,无所不在,无所不有,但是道是人不能直接体察的实体,人只能通过对德的体验,从中体察到道,并通过玄览而体悟到道本身。《道德经》认为,所谓的“德”,就是“道”的具体化、个性化,人存在于德之中,只能通过德来认识道。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目的性,是要长生久视,即存在,而要长生久视,就必须来复归于道,日常复归于道,就要“不自盈”、“徐徐生”,必须透过德,对具体性进行损之又损,从而归向虚、静、无、玄。对于传统认识中人的“有为”思想,《道德经》则提出“无为”思想与之针锋相对。所谓“无为”就是不妄为。就是消除欲望的目的性。除了合道,排除其它滋生欲望和目的性的心灵土壤,人就接近了道本身。
好了,到了这里,我们就接近老子这句话的本意和《道德经》的核心智慧了。
《道德经》认为,道是万物所出的纯一之本,德是万物之个性。所以,道是本,德是末。固持德性,忘记道性,就是舍本逐末。秉持德性,观复、趋向虚静,复归于一,就是合道。德是暂时的,是道的幻影,追求有德干什么?追求道体本身,才是有德,是唯一的德性。
所以,标榜有德 ,就是舍本逐末。
固化道德,就是歧路亡羊。
以德为本,就是自欺欺人。
老子到底是赞成传统道德呢,还是彻底否定传统道德呢?从老子对于上德、下德和仁、义、礼等概念的评价上看得出,老子还是赞成仁义的。但是他反对脱离实际利益的仁义,更完全否定徒具形式、烦琐无用的礼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