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觉得儒家学说从古到今真的有用吗?如果有用,清末科举为什么被废止了呢?
科举,儒家,儒学你觉得儒家学说从古到今真的有用吗?如果有用,清末科举为什么被废止了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觉得儒家学说从古到今真的有用吗?如果有用,清末科举为什么被废止了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存在即有合理性。炎黄孙子可以自信的说,儒家学说”有用”而且”有大用”。
因为已经被地球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及几千年的时间验证过。
科举的失败不等于儒学的失败,如同苏联模式的失败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
一、儒学在当今社会的功用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习是人的基本技能,使人获取更多改造自然的能力。
学习方法的优劣直接决定学习的效果。孔子教大家对于学过的知识、技能,要经常的温习、练习。
在快乐中增长知识、体验中巩固技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家是个大社会,社会是个大家庭,家庭由千千万万的个人组成。
人做为组成集体的最小单元,凡事从自我做起,管理好身心,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团结家人,友善邻里、尊老爱幼、尊纪守法。
就会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社会安定,国泰民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徳,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国家的繁荣昌盛,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安。
必须法治健全,政治清明,从制度和环境上引人向善,弘扬光明正大的徳行,
弃旧从新,日日精精,不断追求人生真、善、美。
二、废除科举的原因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止于清朝,为封建王朝的人才建设、选拔,提供了制度保障。
加强了阶层流动,为底层人士进入上流社会,保留了合法渠道,
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废除科举即是历史的必然,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任何制度都有其先进性,时效性,最终都将被时代潮流所替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首先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孔子是集结上古文化之大成者,孔子生活的年代,正值春秋乱世时期,周室势微,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的时代。子弑父、臣弑君,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更有不能保全其国家社稷者逃亡在外的诸侯王不计其数。孔子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面对的是上至中央的周天子,下及列国的诸侯们,都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都是内乏涵养的品性,外无利民的德行。只会争权夺利、残暴恣睢、穷兵黩武、穷奢极欲。正因为如此的纷争社会乱象,因而孔子以悲天悯人的心情著述立说,周游列国,总结上古圣贤的治国理政经验,希望各国统治者能追随古圣先贤的高风亮节,建立丰功伟业,使人民达到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其实,儒家思想是孔孟对历史总结和理想再现。孔孟之道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也是提倡尧舜禹的治国理政经验,效法周文、武王的礼义文明制度。尧舜率天下以仁,已欲立而立人,积善成德,内圣外王,内具圣人的才德而外施王道。积善累功,德洽百姓,而民从之,顺天应人。
孔子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著《春秋》,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信念和社会伦理观念。孔子的为政篇就说: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形,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在此说明用法律去统治百姓,用刑法惩罚百姓,只能避免人们犯罪,并不能让人们树立起廉耻之心。但是若用道德教化去引导百姓,用礼乐制度来约束百姓,不但能让百姓生出廉耻之心,还能让百姓遵守正道,人心归服。道德理念作为社会规范,是人们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有的品德操守,容易形成明确的意识形态和良好的价值观念。良好的风俗习惯和品德修养得益于文明的礼乐制度,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父子,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汉武帝时期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的思想作为主流意识,与政治上的强化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密切配合,实现封建统治者独自揽权裁断,实行专制统治。 利在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在当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从汉初七王之乱的斗争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七王之乱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皇权专制之间的矛盾而爆发的,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可以让汉武帝充分协调各种资源,如果没有统一的管理,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各个方面出现了不协调的问题,都很难彻底击败匈奴,平定内乱外患。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优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先进的文化具有良好的普适性,智慧的理念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儒家思想也有其智慧的光芒,穿越了历史烽烟的检验,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以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而开创的强汉盛唐等繁荣昌盛的盛世,中国历史上也经历过多次改朝换代和异族入侵,但都被中华文明同化了,也被中华文化汉化了。五胡乱华时期,北魏鲜卑族孝文帝拓跋宏仰慕汉族文化,推行汉化政策,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通过一系列汉化改革,推动了北魏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加强了民族融合。
金国靠武力灭亡了北宋,到金世宗完颜雍推翻海陵王完颜亮,被拥立为帝,也因尊崇儒学,勤政选能,轻赋重农,修德政,肃纲纪,务悦民心,推动金朝转入和平发展轨道,实现了大定盛世的繁荣局面,国人推为第一,人称小尧舜。
蒙元灭宋,蒙古军进入中原之后,统治方式仍然保存着草原奴隶制因素,尤其表现在剥削方式上采取直接掠夺,使汉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后来蒙古统治者不得不向儒士请教古今兴亡成败的道理,出现了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大问题,耶律楚材和刘秉忠等人对此晓之以理,蒙古统治者因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忽必烈推行汉化改革,采用进步的汉族政策,改革旧制,重用汉族儒生,谋求治国理政之道。
满清入关,开始时也实行剃发易服制的残暴统治,结果引发汉人的反感而抗争,最后也不得不实行汉化政策,启用汉族儒生,然而满清贵族对汉人的不信任,推行起文字狱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束缚了人们的进步意识,思想渐趋保守与僵化,科举的八股文制度也成为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又赶上世界的工业革命浪潮,科举制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科举制的废止也就势在必行了。
上一篇:再等十年后,独生子女结婚生子还要照顾双方父母,生活会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