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的以德报怨如何理解?被他人伤害后如何实现不报复而内在自我心理平衡?
以德报怨,道德经,孔子《道德经》的以德报怨如何理解?被他人伤害后如何实现不报复而内在自我心理平衡?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道德经》的以德报怨如何理解?被他人伤害后如何实现不报复而内在自我心理平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请。《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译文:调和产生的大怨恨,还会余留迹象,那怎么算真善呢?应该是象圣人执左契(如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的“自然无为之施与″)而不责于人。而(以德报怨)认为有德之人是象圣人只重在于施与而无意于回报之司彻,无德之人却重在回报之司彻。天道是自然施与的无为而无亲。而有德常是善人与之为,道法自然也。因此,有知此理者则容易做到受他人伤害而实现内在自我平衡而不报复,则“有知者不与无知者一般之见识″。评注:“以德报怨″最适用于社会生话中的人民内部矛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以德报怨”好吗?下一句更重要,全句读懂人生不悔
“以德报怨”经常被人挂在嘴边,有时安慰自己受伤的心,有时安慰别人失望的情绪。时间长了,大家以为这是千古真理。然而考证它的来历,会让人有更加明悟人生。
“以德报怨”这句出自《论语》中,这本经典书是孔子言行的记录,经常是有问有答的,让人看着舒服自然然后豁然开朗,原来孔子也这么愿意闲聊,还聊出许多真理来,人品是杠杠的。
有人问孔子说:如果以德报怨,您看如何?
孔子迟疑了几秒后回答:这样还能用什么报答恩德呢?我看应该以公正坦率来回应怨恨,以恩德来回报恩德。
原句是这样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你看单独抠出“以德报怨”,脱离当时的语境就变味了,是不是觉得不记恨别人的仇怨,给对方好处才好,这非常难操作,要分人分事。面对恶人的骚操作,你若举杯与他共饮痛心的还是自己。有时这样并不能终结怨恨,经常是在坏人欢宴的黑夜中随波逐流……
那么道家如何理解怨与德?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我总结为一句话:虽然别人有“欠自己的债”或“对不起自己的事情”;也要有像圣人一样的心胸,不时时挂在嘴边。
在老子看来,如果想与深度怨恨的人和好,一定会有消除不掉的怨言怨恨。如果要用德行来回报怨恨,实在不是最好的办法。夫差搂着西施想与勾践和好,国家亡了命也没了……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论语》宪问篇
孔子也不赞同“以德报怨”的做法,他给出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直抱怨,以德报德。什么是“以直报怨”呢?就是用“正直”来对待“怨恨”。孔子的意思就是,对于对自己有“怨恨”的人,自己做到“正直”就行了,不必刻意用“德”来对待对自己有“怨恨”的人;“德”是用来回报对自己有“恩德”的人。以德报怨,本身就很奇葩,一般人也难以做到。
在德与怨看法上,老子和孔子达到了惊人的一致,以德报怨没什么鸟用!以德报怨,老子认为不妥善;正确的做法,以圣人的心胸,不责于人。
现实生活复杂,很多人不愿与人争论是非,不愿与小人撕来撕去,干脆选择了避而远之,这成了平民生活常态。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时,就是兔子蹬鹰时。平民太需要法律武器,太需要全民监督力量支持。当社会事件发生后,如果网民们会擦亮眼睛指明事非是多么幸运,当正义目光翻察到很多人忽略的细节来证实善恶美丑,打蛇打七寸击中小人要害打怕黑暗势力是多么爽的事。如果有人坚持以德报怨处事,难免有诸多尴尬。别人骂你打你,你要“以德报怨”,温和地回赠对方礼物,小心问候着,这样好吗?可能让对方认为你是软蛋精神病,变本加厉折磨下去,有些流氓一直流氓到老,死不改悔,有些不遵守社会公德之人,就是因为缺少全民的指责。可是如果跟他对骂动手,那就是以怨报怨了,经常会造成更多流血冲突发生,小毛病整成生死抉择,大家都没未来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适当的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凡
事斤斤计较,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无法宽恕别人,你就无法快乐。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唯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才能赢得一个温馨的世界。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有容乃大,不容无物。当你将心中的郁结一一解开之时,换来的将是一片安详、平和与宁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照例,观古要纵观前后,才有真解。以德报怨从来都不是《道德经》的本意!
其文言:“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就是说,大怨之生,就算以和去之,也依旧会有余怨,如果用德来报答怨恨,那么还有什么能够可以报答善的呢?
这才是其本意,那么又该如何去抱怨呢?其实《道德经》之后也给了答案。
其后言:“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圣人是如何做的你呢?就是拿着契券,但是不因此而责人,即施德不求报。
而后再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就是说天道是公平的,会给予善人更好的。
其实到了这里我们就能知道,在《道德经》之中,所言的道,是天道,是大道,也是最为公平的道,正如其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样,在天道面前从来没有偏私一说,所以为善,天予,为恶,天夺,这是正理。
上一篇:美国一旦与伊朗开战,被世界普遍认为军事非常强大的伊朗会不会如当年伊拉克一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