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解释《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道德经,为学,损之又损怎么解释《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比如我今天多念了多少遍经咒,不要想着我自己会增长多少功德!要念念回馈给别人,舍去这个功德全给别人才行——就是把功德全部毫无保留地给予别人才行;不可以总是想着为了“我”,为人家多做多少件好事时一定要忘我、无我。
所以,“无心”才是道,“无为”才无不为。有了贪得之心,你就损你的道行了。要无我利他,念念给予,除掉贪心,不起贪心。事物本无大小,在意就是牵绊。“为道日损”在细微处,有所执着,必有纠结,必出烦恼。
近日,我读到明代觉者王阳明的《传习录》,与“为道日损”完全有曲径通幽、殊途同归之感:
世人不知道圣之本是纯天理,却专门在知识和才能上来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不去天理上下功夫,白白用尽精力从书上钻研、物上考索、形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愈滋,才力愈多而理愈蔽。……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你看看,是不是万法归一呀?王阳明的这一句“知识愈广而人愈滋,才力愈多而理愈蔽”正是“为学日益”!
下面这一句“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正是“为道日损”嘛!
浮云上的蓝天都是一样的。你这边下雨,我那边下雪,但云层上的太阳完全是一个。
圣贤们一致认为:
为学的目的是为道,就是付诸行动。为道,就得“为道日损”,切实改变自己的心性,理性地主宰自己,不再随欲左右。心性不改,学得越多越糊涂,反倒产生所知障,障碍了修为。
04 今后,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今后,你跳出贪心了会明白:眼前的所有本是红尘一张考卷。
今后,你让大家、让社会推崇和感动的修为是什么?是付出。
今后,你终生要有太多太多的付出身才暖,心才善,才能合道。
今后,做好事、做功德,千万不可以有交换之心。
仔细想想我们过去是不是有交换心了?是不是总是在想:我付出要换回来点什么?
我们一直在不停地犯一个有求之心的错误,对不对?有了交换之心、有求之心,就会产生种种阻碍和烦恼,你就不生智慧和暖心,就偏离了天道。
当下,我们的世风、QQ群、微信群、微博都在讲贪心,都挺愿意增益,而不是减损,越讲越贪心。多数修行者不是在用减法,不是每天看看减掉了什么习气?减除了什么业力?贪心贪念没去,就不是“为道日损”。
05 结 论
“为学日益”是指向外索求,产生的是知识;
“为道日损”是指内心放下,产生的是智慧。
老子的四句话,目的无非是揭示人生的真谛。
为改变惯性思维,各用三个近义词表达一下:
为学日益:精益求精,与时俱进,与日俱增。
为道日损:华去朴存,只求日减,保持虚静。
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约而再约,简而再简。
至于无为:以道合道,为而非为,不为而为。
你大家反观一下自己慢慢能否做到:
把拥有的放下,把好事分享给别人。
把索取化为给予,化为人生的减法。
把得到的文字分享给他人就是减法。
为道日损,离终将的满愿越来越近。
如何有效地填报人生的《损益表》?
作者方广 请加个关注吧,可以讨论一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益为学道法而延年益寿,损为为道而舍去贪婪之心,舍去了常人难以舍去的物质,得到了常人难以得到的精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学与为道,都是就“道”而言的,增益与减损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接近“道”的“无为”,即少私寡欲,见素抱朴,不强作乱为。
无为是老学的基本概念,他指的是“道”的无私无欲,顺其自然。道是无私无欲的,人是欲念不断成长的,要想功成事遂,必须效法道的自然而然,去私去欲,以至于无为。
这里的“学”指的是效法学习道的无为。能做到无为,才能功成事遂。老子说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做怎么能像道那样“周行不殆”“生生不息”“功成事遂”?所以说,无为的意思是不带妄作的成分,循着事物的发展规律,顺道而行,水到渠成。不作不死其实就是对“为”的最好注脚。
老子也不是反对政教礼乐,反对仁义的教化。只是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大道为本,仁义礼乐为末,不能本末倒置。只有当大道废弃的时候,作为补救措施,人们才把仁义礼乐拿出来装点粉饰。庄子说仁义礼这些政教措施,那就是圣人的地窝棚子,是用来看守瓜菜的,若有路人避雨,或可躲进一时,怎么可能把它当做至高无上的生物来顶礼膜拜呢?怎么可以当做“家”来常住呢?也就是说,这些东西只是一种补救,不能是当作一种常规来固守。
人从婴儿到赤子,再到成人,是一个不断脱离蒙昧,吸纳知识技术的过程,也是脱离自然淳朴,逐步沾染私心杂念和情欲的过程,一方面他从懵懂到知礼义、明是非,看起来在成长,在进步。但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进步,个人情欲也在不断膨胀,名誉、货利思想在不断加重,是一个从道滑向德,由德滑向仁、义、礼的堕落过程。
为何这么说?因为人在初始阶段无知无欲,淳朴自然,不知名利为何物,此时的人是接近于道的,即有德。当人接受政教礼乐教化,懂得为了名利奋斗,贪求功名的时候,所有的仁义礼,都变成了一种粉饰和幌子。因为万事万物的美善是非都是两两对出的,当强调美善的时候,丑恶便同时呈现了出来,当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时候,机巧欺诈也就同时呈现出来,人就变得世俗机巧和虚伪,远离了道的自然性,而更多的是人的强作乱为。
老子并不是反对“学”,也不是反对仁义礼,这个学,指的是效法学习道的无为,能做到无为,才能功成事遂。政教礼乐之学在“日益”日益,在进步,情欲文饰也在日以益多。要损的正是情欲文饰。当人把情欲“损之又损”,减少到“无为”的状态,恬淡如婴儿,无所造作的时候才能达到无所不为的效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