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通行本)第3章如下,老子是不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子”?
圣人,老子,道德经《道德经》(通行本)第3章如下,老子是不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无私欲则刚。人无私欲则明。老子是要使百姓人人都像圣人那样有一棵利天下之心,大公无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建议题主刚学中国古代文化时,先看注解本,学《道德经》先看王弼注本吧。古文功底不好,对中国文化思想不熟悉,直接读原本就会闹笑话。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尚贤”不是不追求贤,是说不刻意的推崇,不沽名钓誉,这样就不会使老百姓争名夺利。就好比现在中国的公知,都自我标榜中国良心,可惜都让狗吃了,都自诩为民发声,其实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自己发财。
“不贵难得之货”是说,统治者不去追求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花费大代价才能获得的奢侈生活,以免百姓追求奢侈或过分的利益而为盗。以现在社会来说,资本和媒体推动消费主义,使很多人为了维持奢侈生活,透支信用卡、网贷,变成了黑户、老赖,有的人为买苹果手机卖肾。
“不见可欲”是说,让老百姓见不到使他们产生贪欲的事情,以免老百姓的平常心被破坏。比如电影《小时代》,一群富二代,极度拜金主义,各种炫青春,让三观还不成熟的孩子以为这才是人生,最后面对现实的时候,感觉事事不如意,向往奢侈生活,但是还不想靠自己去实现,只想走“捷径”,或者想投个好胎。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几句话是说:“减少人的贪心,让人吃饱,降低人的攀比心,提升人的风骨品质。”
“贪心”是指人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触犯法律去实现自己的欲望,会把人毁了,比如裸贷。“志”是称量,比较的意思,引申为攀比心,攀比心强烈就会嫉火中烧,然后反社会。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这句话是说:“一直使人免于致人贪心的事物和思想所影响,就不会使淳朴人心被欲望贪念破坏,这样就算有少数狡诈贪心的人,他们也不敢做坏事。”
为无为,则无不为。
这句是:“说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那么无论什么都能做好。”
“无为”不是说啥也不做,是指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主观臆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听过傻人自有傻福不?那是境界。大家若各自拼付出,价值感应该比争来的价值感更强。其实事实也告诉我们很多事情是求而不得的。卸掉大家争名夺利的思想包袱,才能展现真正的精神富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此章是站在整个宇宙、整个世界,站在真理(道)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讲出来的是这样的道理。如果是站在人个体角度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所以就有了社会如果不崇尚贤能,大家都不相互去争名自己是否高尚。(但在我们这个世俗社会,难道不应该尊崇贤能吗?难道自己不应该更有能力、事业有成吗?)
如果世上没有很昂贵的难得之物,大家都不推崇贵重的财物,那么就不会有偷盗发生了。
如果大家都不炫耀显露使人能够产生贪心贪欲的事物,那么民心就不会迷乱。
如果是由这样的圣人在治理这个世界,治理的方法道路,就是要让人们心里少些欲念,吃饱饭穿暖以后,减少其欲望想法,强健其体魄,生活恬淡虚无(不是强制或者引导,而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愿意)上下不相慕,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
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让人民没有那么多欲望想法(这里的欲望想法是指贪欲贪念),因为贪欲、贪念会让人们动歪脑筋、耍小聪明,大家都不胡思乱想,胡作非为了,就算那些聪明智慧有头脑有思想的人,也不会更敢耍小聪明去做了。
如果按照这样无为而治的方法去治理国家、治理这个社会、治理这个世界,则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治理不好的!
《道德经》第三章讲的道理是站在真理、站在“道”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讲出来的道理,是最最接近自然规律的那个“道”。
而作为我们人类世俗社会,就是要根据这样的“道”,顺应自然规律,顺势而为去做事做人。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每个人都要努力成就一番事业,但我们成就一番事业的目的,只是为了做事,只是为了这个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而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更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
所以就算事业有成,功成业就的时候,也不会觉得自己已经成名成家成气候了,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恬淡虚无,会让这个人很幸福快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