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通行本)第3章如下,老子是不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子”?
圣人,老子,道德经《道德经》(通行本)第3章如下,老子是不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通行本第三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能曲解为“愚民”,因为道家的思想宗旨是:清静无为。所以,老子希望得道的统治者要“下民”、要“无争”、要“德善”、要“德信”。同时,百姓也不要有虚妄不实的欲望,这样就可以避免人们彼此的纷争,形成良性的思想统一战线,达到社会的和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都言不语,我来谈谈我对此章节的认识与理解,与大家分享,也请大家把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告诉我,让我们共同进步。
这篇文章不是很好理解,好像跟现在社会倡导的尊重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经世哲学相违背。崇贤尚才,亲贤臣远小人的治世确实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当然也产生了很多社会“恶”的一面,其实也符合老子的矛盾论思想,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统一,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老子从当时的乱世纷争中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平以及社会混乱造成百姓生活的困顿,从而提出这一理论。单纯从理论上看是成立的,也具有一定现实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且也有后世君主遵循这一理论行事而取得成功的案例。比如汉初的黄老无为之治。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汉楚之争,西汉初期,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大量减少。《史记·平准书》记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这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自高祖刘邦开始,实行了黄老的无为之治,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至文帝时期,更进一步推行“轻摇薄赋”、“约法省禁”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总体来说,老子的思想及倡导的“道”是事物的本质,属于高层次的或者说高屋建瓴的的指导思想。而人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生灵,本身就是矛盾的,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做到遵循“道”,一切按道行为?当然,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不要左一个运动,右一个政策,搞得民众无所适从。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浑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漂白粉,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无为”论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再者,老子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理论直接影响后来被统治阶级尊崇的儒家的治国学说。老子朴素的理论可以说是亲民的,是以民为上的,也是现实社会所需求的。在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学的出发点,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有其进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然的。这种观点对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观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观念,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换言之,老子揭示的是治国治世也是修身的本质。只是要达成所愿就有各种因素的影响,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从现在看来,这是理想当中的治世安民之良方,与社会主义倡导的共产主义理论有颇多相似之处。当然,深刻理解之,于社会国家治理、企业治理有良好借鉴之处。只是所有的基础在于复杂的人,在于人的思想与欲望。因为人的思想与欲望是千差万别的,一味套用理论就不是那么能成就作为的了。理想与奋斗目标虽然遥远,但于国、于社会甚至于自然于人类,必须要有这样的终极目标,才能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我们可以认为“为无为,则无不治”,描绘的是大同社会的景象,与个人的修身养性循道之路相同。从养身角度来说,无欲求,则精神饱满,也就是说人的心理状态常处于理想的状态,延年益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这也符合“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理解无为、不争这些词时如果看作是什么都不做,让人成为傻子的话,那人皆可成圣人了。其理念何以称为圣人之学?何以传承几千年?
圣人之学反对的从来只是过度的欲望,比如本章里说的: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好的东西人皆喜爱,但是就怕过度,一过度便出问题。
关于不尚贤
贤的繁体字是賢,说文解字说:贤多才也,而古时才与财通义。也就是说不尚贤有两种意思:一是普遍的解读,认为人们不要去过度崇尚贤能之人;二是不要过度去追求财富。这两种都解释的通,过度追求名和利,都会导致人们争来争去,甚至大打出手血流成河,老子倡导的意思通俗来看就是淡泊名利。
关于不贵难得之货
上面不尚贤教导大家不要过度追求名利财富,这一句接着说不贵难得之货。什么意思呢?正常情况下,获取财物可以通过交换,可是奇货(难得之货)就无法通过交易得来,因为稀少,大家都想奇货可居,囤积着希望卖个好价钱。这样如果你想要,就得采取不见光的手段,那就是偷盗。也就是说尚贤后进一步就会偷盗,两者是递进关系。
关于不见可欲
尚贤和贵难得之货的结果是让人们争来争去,甚至出现偷盗行为,为什么会这样?本质上是引发了人们过度的欲望,使人心乱了!所以老子总结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