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通行本)第3章如下,老子是不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子”?
圣人,老子,道德经《道德经》(通行本)第3章如下,老子是不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5、圣人的活法】
明白上述之义,即知本章所教也就是圣人自己的经验,因为圣人也由凡夫而成,并非天生为圣人。故所教的,就是所悟的;教人的,就是自证的;自己怎样成圣,就怎样教别人成圣,绝无“自己愚昧,再去教别人也愚昧”的可能。圣人的生存态度就是:(1)远离矛盾,内心常在万物的中态,而不被万物的两极态所迷,故心常平等,眼中不见圣人和凡夫的区别,一视同仁。(2)远离欲望,没有私利,不争所得,心无自我,故心不乱,安在虚无,绝对自在。(3)顺应矛盾,不趋两极,掌控对立,故心无形,身安泰,事无羁。(4)见万物如见自己,心无你我,无念无想,无求无争,犹如虚空,容纳一切。(5)无欲而不被念囚,无心而顿明道德,居无而无所不能,在中而超越生死。所以,圣人无欲而智,无为而慧,无心而恒,以“无”为身,以“道”为能,以“德”为用,无所不在。
总之,圣人与凡夫的区别只在心上,以欲为界,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凡夫总是患得患失,被欲望驱使,常在物态的两极之间变化,生灭不止,苦乐无定;圣人反之,常在物态的中间不动,不见矛盾,没有生灭,恒安永泰。灭欲是成圣的入门,本章讲的就是这个,岂能是害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不为,则为不治。
本章节,老子有两个诉说对象。第一个对象要求帝王“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要求帝王以身作则。
第二个对象就是圣人之治的对象,也是国家治理的对象。我仍然理解老子给帝王献出了“愚民政策”。
古人书写成本很高,尽量少写字,多表达意思。结果有了今天含各种差异的解释。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
通篇《道德经》,你可以透析出老子的心路旅程。本经书仍然需要我们深入解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概要》一书对”老子道法”第三章的解密为:不崇尚过度之贤,使民不与道相争;不贵重难得钱宝之货,使民不为盗抢;不见可引邪念之欲,使民不生祸乱。是以圣人之心治,在虚其混乱之心,实其不饱之腹,弱其闲情邪志,强其虚弱筋骨;常使民无歪知无邪欲,而使有野心邪智者不敢胡为也。故治情智顺道有为,逆道无为,”为无为”,则无治理不好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道德经》中,老子从圣人治国和修身两方面来讲道理的。
老子讲治国要“无欲”,“无事”。认为只有这样,人民才能有“自富”,“自朴”。从而达到天下有治。
修身即治身,一人之身,譬如一国之象。必须恬然无思,惔然无虑,清静无为。养好自己的精、气、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 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則无不治。
释文:
尚:崇尚,尊崇。
可欲:欲者,贪欲也,欲者,情之应也。欲,乐色曰欲。
知:同智,人有私智,則易鬼计谋私。智字在此为贬意。
无知:无智巧之心。
不尚贤,尚者,推崇也。贤者,世俗之贤,不是修道养德之圣贤。世俗之贤,辩口明文,弃道弄权。
做为人君不要任用世俗中那些口才好,文章写的好,缺少道德修养,玩弄权术之人。
不要给这样之人以高官重祿重权,这样人们就不会争名争权了。
人君不要喜欢那些金银、珠宝玉器,世之稀少之物,应当把玉弃于山,把珠捐于渊,物回归于自然。
这样上化清静,下无贪人。
人们就不会为了私欲去盜取贵重之物。
人君要放弃那些使人产生欲望的声色,远离淫声美人。这样人心就不会产生邪淫和惑乱。
修道养德的圣人外可以治国,内可以治身,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
上述讲圣人教人君如何治国,下面说圣人如何治身。
虚其心者,应以道治心,使心神清静,去掉欲望,去掉烦乱,心无妄念,凝神调息,入于虚无。
实其腹者,应抱道守德,安养五脏,使精气不下漏,充实于腹。
弱其志者,应柔和谦让,不弄权术,不处权位。
强其骨者,肾主骨也。当心志淡泊,除情去欲,阴精勿施,精气满足,髓满骨坚。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使人们回归先天本性,反朴归真,回归自然,淳朴无欲。
使人们无智巧之心,
使那些阴险之人,不敢胡作非为。按着这种方法來治国,那有治理不好的道理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