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通行本)第3章如下,老子是不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子”?
圣人,老子,道德经《道德经》(通行本)第3章如下,老子是不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然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都要不断地发展提高,所以老子的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消极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现实动乱不安、矛盾突出,这是出于差别的存在,老子想用减少差别,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也有他进步的一面。
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概念,认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无为”。本章里,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前面说到,先秦时代关于选贤用能的学说已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各诸侯国争用贤才也形成必然的趋势。老子在这种背景下,敢于提出“不尚贤”的观点,与百家诸子形成对立,似乎不合时宜。不过,在老子的观点中,不包含贬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说,统治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
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挑动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倘若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
不使人们贪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无为而治。从社会的角度,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样以自然规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无为”思想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然的。这种观点对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观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观念,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推崇贤能的风尚,更被他认为是最易产生罪恶的渊薮。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他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论者。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
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幸运,能回答你的问题,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在陪孩子背诵《道德经》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困惑,也曾疑虑,如果是这样的思想,适合孩子背诵吗?
所以,我读与《道德经》有关的书,读名家的解读,有解读《道德经》的课也感兴趣听。以下回答,也是我在学习黄向军老师的解读分析之后,觉得特别有道理的。
《道德经》第三章的内容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一、从表面意思看,这是在讲社会管理、讲政治治理。
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当顺民呢?就是要让老百姓“无知无欲”,这不是把老百姓当猪养吗?这可是盘剥百姓啊。统治者肯定特别喜欢这一章,他们大搞愚民政策,特别有利于统治。但是问题来了,《道德经》真的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吗?就是教统治阶级怎么鱼肉老百姓,还让老百姓“无知无欲”的吗?
其实不是的,如果从社会治理的层面解读,其实可以更深刻。意思是在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中,没有因为社会分工造成的贵贱阶级,社会自然就不会内部斗争、战争;在一个没有私有制的社会中,社会关系公平公正,分配公平公正,数量的稀少或众多,没有价格上的贵贱区分,民众就不会倒买倒卖甚至抢劫当强盗。——“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其实是很乌托邦,很理想主义的。
二、还可以按照修身修养的角度如此解读,具体怎么修炼呢?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养生,修身修养最好直接训练自己停止心灵的运转“虚其心”,通过“气沉丹田”“实其腹”,这是强调静坐中练习定力,属于静功;同时呢,在保持心灵的安宁的基础上“弱其志”,尝试维持定力中活动身体“强其骨”,“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静功、动功相结合,心灵入定,同时炼气。
保持心灵的定力不起心动念,也引发生理新陈代谢的和谐,“常使民无知无欲”,这种让真正的理性来掌控生命,让天赋的生命本能不能无节制地为物种做贡献,自己个体的生命才得到健康的正确对待。这样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举一个例子。
一群普通人,智商都不高,日子过的还算可以。然后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聪明人看普通人,感觉他们智商高低,真笨。聪明的孩子本性不坏,处处为别人着想。这就成了别人家的孩子,生孙当如孙仲谋。
这么一比较,差距和矛盾就出来了,有的孩子觉得我要像那个聪明人学习。有的孩子觉的,这个人太能显摆,羡慕嫉妒恨。
当目光全部被聪明的孩子吸引过去,其他孩子想要得到关注,本身水平不够,只能靠作妖吸引目光了。作妖多了,量变引起质变,成为坏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