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通行本)第3章如下,老子是不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子”?
圣人,老子,道德经《道德经》(通行本)第3章如下,老子是不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保精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則无不治。
释文:
尚:崇尚,尊崇。
可欲:欲者,贪欲也,欲者,情之应也。欲,乐色曰欲。
知:同智,人有私智,則易鬼计谋私。智字在此为贬意。
无知:无智巧之心。
不尚贤,尚者,推崇也。贤者,世俗之贤,不是修道养德之圣贤。世俗之贤,辩口明文,弃道弄权。
做为人君不要任用世俗中那些口才好,文章写的好,缺少道德修养,玩弄权术之人。
不要给这样之人以高官重祿重权,这样人们就不会争名争权了。
人君不要喜欢那些金银、珠宝玉器,世之稀少之物,应当把玉弃于山,把珠捐于渊,物回归于自然。
这样上化清静,下无贪人。
人们就不会为了私欲去盜取贵重之物。
人君要放弃那些使人产生欲望的声色,远离淫声美人。这样人心就不会产生邪淫和惑乱。
修道养德的圣人外可以治国,内可以治身,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
上述讲圣人教人君如何治国,下面说圣人如何治身。
虚其心者,应以道治心,使心神清静,去掉欲望,去掉烦乱,心无妄念,凝神调息,入于虚无。
实其腹者,应抱道守德,安养五脏,使精气不下漏,充实于腹。
弱其志者,应柔和谦让,不弄权术,不处权位。
强其骨者,肾主骨也。当心志淡泊,除情去欲,阴精勿施,精气满足,髓满骨坚。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使人们回归先天本性,反朴归真,回归自然,淳朴无欲。
使人们无智巧之心,
使那些少数阴险之人,也不敢胡作非为。按着这种无为的方法來治国,那有治理不好的道理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文化思想体系的主旨是帝王学,从统治者的角度考虑如何统治一个国家。自古以来,统治者都会认为笨笨的百姓比精明的百姓更好管理,现在的老板不也是这个理念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的无为是遵循道而不妄为,所谓过犹不及,并非什么都不做。尚贤贵货皆为过,所以不主张。
最有争议的是“常使民无知无欲”,好像是愚民的意思,其实不然。老子的意思依然是不该主张“过多的智”和“过多的欲”,使民心良善而已。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三章\"无为之治\"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之一,讲述从个人到行政的思想修养方法。
对照原文(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个人不要妄自尊大、自已为是,也不要去喧染争夺珍宝财富,这样能使人谦逊、不贪欲,从而和平相处,避免盗匪的产生。就是说,从心底不为声色财利激出欲望来,人心就是平静的,而不会乱动惹事了。
所以圣人治天下,就是先教人除去邪念妄想,增加真才实学,削弱个人超现实的志向,打造实用的筋骨。
常用这样\"无为\"的思维教化人民,使胡作非为、野心家、阴谋家失去发展空间,天下就能冶理得很好。(无为之治其实正是最为有效的有为之治)。
题中所言老子要把民众教成傻子的论调,正是老子告戒的妄自尊大、自以为是,胡乱做为的表现。
由此连想到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煎小鱼小虾,不要总去翻动它,也是\"无为\"胜乱为,有人理解成治大国就是要连小事都要反复去管理改动,这就背离原思想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不是把百姓变成傻子!特定的历史背景,其意思不同的。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给民间也带来恶劣影响。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动荡、大变动的形势。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