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通行本)第3章如下,老子是不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子”?
圣人,老子,道德经《道德经》(通行本)第3章如下,老子是不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老子说不要尚贤,不要贵难得之货,不要激发人们过度的欲望,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句也是被误解甚多的。虚其心不是让人空空如也什么都不想,而是要人们返璞归真,不要有过多的智巧;实其腹也不是简单的说吃饱即可,重在反对大吃大喝,天天山珍海味非要鱼翅燕窝,实际上只需要满足人体所需即可,人的病大多自口入,比如今天的痛风、糖尿病等等;
反过来实其心虚其腹会怎么样呢?人们整天肆意妄想,花天酒地,就会掏空身体,百病缠身,进入一个狂热追求金钱、男盗女娼的社会!老子的理念在于让大家内心平和,健康长寿,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所以后来他告诫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略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这些话重在告诫人们不要追求感官享受,所谓为腹强调的是自然之欲也即性,而为目强调的各种欲望!这个性即是后来王阳明强调的本心!弱其志强其骨意思一样!
关于无知无欲
所谓知指的是人为创造的知识,不是自然规律。无欲强调的是超出本性所需的欲望!按老子的理念,无知无欲的人不是傻子,而是心中只有自然规律之人。如果社会上的人都敬畏天地,崇尚自然法则,那么那些智者(崇尚人伪技巧)就无处藏身,是为智者不敢为也!
最后总结,为无为则无不治!为无为的意思是遵从自然法则行事,那么天下怎么会不大治呢!自然为美、自然为上!
今天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民主与自由”大行天下,很多人深信不疑。那民主与自由是天道还是人道呢?个人以为是人道。因为自然界中并不也存在西方式的民主与自由,大家可以参考动物世界,这只是西方自己人为发明的。
而只要是人为发明的都不可长久,不能指导人类长久生存下去!可能有人不理解,没关系,多读读《道德经》就会理解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第三章内容如下: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老子介绍他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国君不应该过于推崇贤德之人。老子身处春秋时期,目睹宋国以墨子的“尚贤”主张来治理,反而更为混乱,有欺世盗名的所谓贤人身居要职,有政见不同的贤人纷争不断,所以他提出“不尚贤”,建议国君不要过于推崇贤人,而使人们产生纷争。民,不是单指普通老百姓,而是人们的意思。
老子认为国君不奢侈,不特别珍贵某种东西,那么人们也不会去追求奢侈的生活和贵重的东西,大家就会安宁。有时候想想确实如此,大家都过着同样简朴的生活,自然盗贼绝迹生活安宁嘛。
简而言之,老子在这章里陈述了“无为而治”的一个观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都能做到像修仙一样无欲无求、简单生活,那么大家的生活就可以祥和安宁了。这只是老子一个理想的状态,现实当中是很难实现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第三章所述的真实意图是通过所列举的事情來讲对立的事物,可以从对立面的现象观察來了解所要说明的现象,來治国,治身。並不是要用把百姓教化成傻子后來治理。解解不同,致以误怪了老子,也是可能的,正常的。事物的对立统一,就是敎我们如何去认识问题的正確方法。僅此而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第三章,内容如下: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不为,则为不治。
之所以得出把老百姓“变成傻子”之疑,大致是因为文中“使民”如何如何的错识;同时,对文言文词义的错误理解,对文的逻辑性缺乏分析,因此产生迷惑。
文言文言简意赅,一个字往往蕴意深刻。读文言文,除了要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现实背景,不能以现代社会的标准去简单地论是非,必须看到时代的局限性;还不能用现在的词义去解读古文言字词之义,作出错误结论。比如,文中“不治”,不是“不治理”的意思,而是“不能治理”也就是“难治理”之意;有的需要从逻辑关系上理清思路,作出正确理解,如,虚民心是使民心不乱,弱民志,是使民不争不为盗;所谓乱心,就是心机太多;所谓弱志,就是为盗而争的颓丧之志,不健康之志;理清了字词对应关系、脉络条理,翻译才会正确,自然也不会得出错误的解释,误会了老子的本意,得出老子把百姓“变成傻子”的认识。
那么,第三章的正确理解就应该是:
不崇尚贤能之位,使民就不会相争;不稀罕难得之货,使民就不会为盗;不显现贪欲,是使民心不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是虚化其计谋心机,充实其饥腹,弱化其颓丧之志,強壮其筋骨,常常使民没有心计和贪婪,这就使官吏不敢不作为,因此不作为,就成为难治。
很显然,“尚贤”,必然引起为名利的攀附相争,物以稀为贵,必然会有人起谋盗之心;贪欲泛滥,民心就不能安定。因此,不主张民太重心计,有不正当的志向;故而就要关心民之疾苦,能使民饱腹強身,从而使民没有心机和贪婪,因此官吏就必须要有所作为,如此就不会难于治理。老子的这一思想是积极的,如理解为消极,也就真錯怪老子了;《道德经》也就无道德可言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