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管理上如何去管人?我觉得管人首先得让人服气,最好是佩服,你觉得呢?
员工,管理者,领导管理上如何去管人?我觉得管人首先得让人服气,最好是佩服,你觉得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正如我在上面分析的一样,企业本身是一个有机体,各方面相互关联,协调统一才能够保证组织的活力与效率。现在管理者背道而驰,将自己定位为“管人者”,将员工定位为“被管的人”,无形中一道人为的障碍出现了。
这种障碍的出现是管理难度大、“员工不听话”的关键原因,是任何的策略或者技巧都无法解决的。
B.将员工视为“性恶者”
按照管理心理学X理论或者经济人理论,员工被定义为“天生懒惰、易于受骗和习惯抵抗”,不是什么好人。基于此,管理者必须使用“大棒”或者“胡萝卜”等措施进行所谓的管理。
这种将员工预先“恶性化”的思维在很多企业大量存在,也正是因为这种底层思维,使得管理者将“管人”视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岂不知,这是对企业有机性和组织活力的最大否定。尤其在当前竞争激烈、人力资本化与鼓励创新的时代,更不合时宜。
2.“管人”的负面效果二:权责混乱
岗位权责对于企业的意义是什么?毫无疑问,权责划分的基本目的是为了组织运行的顺畅,是为了企业运营职能与效率的保障。权责明确才能够保证企业运行体系的秩序化,保证包括管理在内所有工作的合理性与体系性。
但“管人”已经超出了正常管理的限度,成为管理者权力的一种体现,将责任权力化。
A.管理者倾向于“权”
从“管人”的角度来看,管理者倾向于将自己的意志、思维和决定强加于他人。本来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全部以“指令”、“命令”等方式进行,对于下属或者员工更多的不是帮助与支持,而是监督与控制。
这种逻辑的管理者,满脑子想的是如法发挥和利用自己的“权”,而忽略了自己应当担负的“责”。或者说,他们注重“责任”的传递,但阻拦了权利的下放,成为权利的经营者和责任的推卸者。
B.被管理者倾向于“责”
作为下属,尤其是基层下属,如果不是管理者或者没有更低职级的员工,所能够拥有的,大概就只有责任了。所有的上司都发号施令,所有的指令都必须执行。自己处于“被管”的地位,至于该有的权利,已经被上司“没收”了。
基层员工没有权利,只有责任,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呢?凡事没有参与,自己的职位与观点得不到尊重,整天被训来训去。一方面,自己工作的积极性被耗尽,另一方面很自然地站在上司的对立面考虑问题。
因为权责分家,导致管理者与员工水火不容,貌合神离。何来的佩服?配合?哪来的效果与效率呢?
3.“管人”的负面效果三:脱离管理的真正目的
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人服气”?是工作干好?管理的真正目的是达成企业的目标,管理者的工作是激活一切有利于企业目标达成的因素,并在规范的秩序下形成高效运行。这与“管人”的思维大相径庭。
A.与目标要求背道而驰
从表面上来看,管理者不停地“管人”,不停地“指导”、“督促”员工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因为脱离了员工的基础心理需求,脱离了企业有机关联的系统性特征,脱离了“合理性”的管理原则,这样的管理极容易形成内耗,员工因为排斥、厌恶而消极工作甚至破坏性工作,造成企业效率的降低。
B.陷入人性化争斗
以“管人”为出发点的管理,会形成两种局面:
其一,管理者对于手中的“权利”比较贪婪,与上司、同级管理者甚至公司对接的目的,倾向于更多职权的获取,“经营权利”成为了他们的一种常态思维,造成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与内耗。
其二,管理者与下属之间陷入权责矛盾。因为管理目的与方式的错误,管理者倾向于责任的追究与推卸。这会造成下属与上司之间在工作、管理之中的极大矛盾。造成“令行”但“无法禁止”或者“令不行”员工“擅自做主”的局面。
小结:“管人”的底层逻辑是员工的“性恶”,是对于现实员工心理与工作需求的无视。管理者转圜于“权利”,下属忙碌与“责任”,两者因为存在天然的障碍而损害企业的体系化运营,造成不良的管理文化,无助于目标的达成。
基于管理的实践特征要求与“管人”的弊端考虑,管理者应当如何做才能够达到理想效果呢?
真正的“管人”是员工管理的一种表象,实质是以工作为真正目标以员工为工作载体的工作协调。
1.面对员工,要解决根本问题
事实上,很多管理者将员工当作自己直接的工作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所谓的沟通、处罚等工作。脱离工作的所谓“管人”本身是一种扭曲的管理表现,很容易造成双方的矛盾,甚至演化成私人恩怨。这既不利于工作,又不利于团队。
即便面对员工,进行所谓的“员工管理”也要遵循两个基本的原则:
A.理顺原因
管理者切忌盲目与主观。在员工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急着将责任压下去,而是要做好充分的调查与分析。在信息全面、准确、判断合理的情况下,追根求源,找出背后的真正原因。
否则,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其一,误解他人;其二,按倒葫芦起来瓢。
B.多管齐下
基于管理的关联性特征,一方面,要分析原因的多重性,另一方面注意管理手段的有效性。
在与员工进行工作互动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与工作相关的其他问题与线索,一方面有助于当前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一旦出现问题,也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解决。
比如,一个员工情绪低落,经过调查,直接原因是觉得薪资水平低,但是全面了解后就会发现有三个关联性原因:
原因一,与其他同事对比,觉得不公平;
原因二,有其他同事在背后发牢骚,负面情绪影响到了他。
原因三,绩效付出多、回报少,存在不合理现象。
作为管理者,就不能随便安慰或者批评一下了事。而是着手多方面分析解决了。
2.要保持员工个人的活力
企业不能将员工当成临时的打工者,这种思维表面上有利于企业意志的落地,但实际上损害的是真正的生机与效率。一个好的企业,必须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管理的首位。只有真正激活员工才可以激活组织,只有激活组织才可以激活企业。
A.要正向引导员工
一个员工进入公司,在行为、思维、理念、文化等方面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到底应该如何进步或者发展?到底应该怎样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公司与员工的实际利益关系到底如何?这些问题,是管理者必须要引导员工搞清楚的。
很多人只知道一个劲地督促或者训斥员工,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员工心中的困惑,从而无法引导员工保持正向的心态与发展。正向引导员工,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的疑惑,必须明确告诉员工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告诉员工应该如何做才能够有前途有发展。当员工有了疑惑,一定要能够给出合理的答案。
上一篇:父母对你老婆怎么样?有没有过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