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老子说的“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为之,道德经,礼义如何理解老子说的“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看“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就容易理解了,“前识”的识,就是对前面的“道”啊,“德”呀,还有什么“仁”、“义”等一堆艺所做的标志,这些标志之所以会出现,和上面鱼儿失去水之时的情景一模一样。
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
以前大家都有“道”,就象鱼儿有水一样,所以根本不知道还有一个叫“道”的东西,当然就没必要去“识”它,给它做标记,后来失去了“道”,后悔了,我们当然比鱼儿要聪明一些,相信还能再把它找回来,所以起个名字作记号,把它叫做“道”。
事实证明人们高估了自己,事情在进一步恶化,离“道”越来越远,已经明显感觉那个“道”再也回不来了,只好退而求其次,希望能维持再状,赶紧再做一个标记,叫“德”,但没想到这个也没保住。
事情不断的恶化,人们在不断的退步,标记越来越多,从“德”退到“仁”,再退,一直退到“礼”,事情的经过就是这个样子。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要讲“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道也。”前面做的那些标记,只不过是“道之华”,这个“华”,指的就是对“道”的追忆,只是一些模糊的外表而已,但失去“道”的同时,也正是“愚”的开始,所以叫“愚之始”。
总结
总之,人类的物质发展与精神境界是相反而行的,物质一直在前进,但精神一直在失守,老子在三十八章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解理的不一定对,有不同意见的朋友,还请多多指正!合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该句出自《道德经》地三十八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前面列举的那些出于主观愿望所提出来主张(即“大道废”之后的仁、义、礼),是“道”的虚华外表,这些主张是愚昧糊涂的开始。
为何这么说呢?请看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阅读原文,我们清晰地看到,道、德、仁、义、礼这五者之间的关系,是由高层向低层渐次降落的,从自然无为到“得道而为”,到爱心而为,到以爱的名义的“义”举,最后到繁文缛节的刻板教条“礼”,人为的的痕迹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具约束性,这是一个“人为”粉饰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一个渐次远离自然大道的堕落过程。
如果将“道”比作树根,那么“德”则是干,“仁”则枝,“义”则是杈,“礼”则是叶。它们之间的关系,越往后,离大道就越远。所以老子说,仁义礼这些东西,只是“道”的末梢和虚华部分,拿“虚华”当做大道去遵循,真是只见树叶不见树,只见石头不见山,愚昧之至啊!
整体翻译一下:
“上德”者遵“道”而行,唯“道”是从,自然无为,不有意显现其“德”,所以是最为有德的。“下德”者之所为是有意而为之,并处处表现“德”的行为并坚守不失“德”,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达到“德”的境界,所以依然是无德。
“上德”者,取法“道”得自然无为,因而是无心作为。“下德”者心怀目的而为之,是有心作为。“上仁”者(即便是最上等的仁),因心怀仁爱而有意为之,并不希求回报。“上义”(最高层次的义)者,因为首先要判断是否合乎道义,然后才决定自己的行为,也是有心作为的。“上礼”(最高层次的规范)者,讲究和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礼,因没有人乐于响应,于是便以强制措施贯彻。
所以当天地万物的本源“道”失去时,替代它的便是“德”,失去了“德”,才会拘泥于“仁”,失去了“仁”,才会主张“义”,失去了“义”,最后实在没法,只好推崇“礼”。
“礼”,是社会忠信程度极度降低时采取的补救措施,它是祸乱的开端。因为崇尚礼,而预设了种种的规范,以此作为“道”来实行,实则是对“道”的浮华虚饰,它是愚昧产生的起始。
所以说大丈夫安身立命于敦厚的境界而非浅薄得境地;心思笃实而不虚华巧诈。所以要弃虚求实。
总揽全篇,“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的用意在于,明辨本末,不可本末倒置,不要被浮华遮蔽双眼,要循道而行,不可一味追求浮华。舍本逐末只能让人变得越来越愚蠢,越来越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楼主好!《道德经》第38章讲“道与德”的关系,以及证道用德的方法。你有此疑,根源在没看清首章所讲的“道、无、有”三者的关系。下面由此出发,简析几句,供参考。
【1,首章所示“道、无、有“的关系,是贯穿全经的红线】
老子明说了,“道”是世界的总源,无形永在,不可及、不可说、不可思。“道”有两个属性,“无”是真性,也不可及、不可说、不可思;“有”是假性,可及、可说、可思。故“道“以“无“为真,以“有“为在,三者同体、同时、不分。看透这些即知,全经都在讲三字的关系,也是解读本章的钥匙。离开这个根本,容易被文字迷惑,变成摸象。
【2,本章结构】
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到“扔之”,讲“道与德“的关联性和悟道明德的方法。第二段到“之始”,讲背道离德的危害。剩下是第三段,总结全章,讲人实证道德的做法。
【3,解读关键】
主要是六个:(1)明白“道和德”都无形,不在矛盾中,也就无所谓“上下”。(2)明白“上下”不是矛盾关系,而指人悟道状态的先后顺序。“上“是无上、无极之先;“下“是之后。(3)明白“上德、上仁、上义、上礼”都指“道”,是道的同义词。(4)明白“华”是通假字,义同“花“,指外表形象。(5)明白“道德无处不在,但悟道才能用德”,人迷道失德。(6)明白“大丈夫”指决心证道者。
上一篇:司机转行做什么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