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老子说的“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为之,道德经,礼义如何理解老子说的“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句在通行本的第二部-德经的首章(整篇的第三十八章)。在马王堆版本的通篇的第一章。可见其在道德经中的份量之重了。然这句话的重点无疑是对-“前识者”的理解。
筆者曾经看过13个不同版本的道德经,其中大部分超过百分九十以上都是将前识相者解作:有先见之明者。同时其中又有两个在解为“有先见之明”之外还引据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名著《解老》的解法,是指没有根据的所谓的先见之明者。这个解释显然比光解释作“有先见之明者”更合理些。
本人在综合各版本的解释并揉合自己的以为,认为“前识者”可解释为:只对事物的表面认识者。为什么这些解呢?因为今人对“先见之明”是指预先认知了事情的本质,因而能掌握事物的发展趋势者。
而事物的本质无疑是無不体现了道的功能,不可能是“道之华”的。而道之华往往就是事物的表象。只能认识到事物的表象,而却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根本,甚至还自以为是,那个无疑就是愚蠢的开始了。
又可以另一个侧面证明,形容有种经济现象,有一个为人所熟知的词语叫:前店后厂模式。这个“前”是表面展示的功能之义,“后厂”是指里面生产商品的地方。因此“前识者”之前也是应为表象表面的涵义。
通篇道德经的一大核心也是:奉劝广众(尤其是君主权臣),认知天地万物,都应该认知其本质,因为在老子看来,宇宙万事万物的本质都是受“道”的功能所支配的,认知本质顺道而行,是整本道德经的核心,借天道,说人道是老子的真正意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前识者(有点先见之明的人)
道之华也(因为喜欢礼仪之道的繁杂侈华)
愚之始(也开始变得愚蠢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择其要谈几点自己的理解——
“前识”,就老子所言之语境看,其侧重于“下德”中的“有为”,因其重在言“识”,故此处核心是在说知见心行或相应的言语与观点表现而非一般的作派功行。这一点首先要弄清楚。所谓“前识”,当指超先于与他人的见解见识与心态,其核心特质是“非真”——这也正是老子所一贯反对的“有为”之心行或表现方式。
依老子看,一切无意和有意的刻意皆属有为的下德体现。此多指智识阶层。此智识阶层就其知性的层次(即修道的见识境界)而言又分知道与自以为知道两类。
“ 知道”而窃喜故自施加知念便是自遮明境,此仅表现为一种心行心态,但这是一种根本上的“愚之始”,因为其有可能在最后将要得道的“临门一脚”中葬送了自己。老子对此极为注意,故才有言“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自以为知道”者,是略知皮毛却“饮少辄醉”,便举心自创一体自立一派,甚至借”道“称圣、巧意搏名。此谓大愚之始。故老子又言“知者不言”“美言不信”(老子多次言其行言施教是一种“不言之教”——即因其有真知而无争心的教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除去有识有道者,就是愚人。老子高見,高,实在是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深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愚的反义词为智,所以智为愚之首。识与智为一个概念,前识者?前智也。故 智乃道之华也!失道可德补,失德可仁补,失仁可义补,失义可礼补,失礼可智补,失智可信补。中国汉字,博大精神,识文容易断字难,难就难在知日的“智”字里,日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有过日子的说法,也有混日子的说法,而且还是一个普遍的说法。人类对日的了解不像对月的了解那样深刻,即是登上了月球,还是对嫦娥奔月的事置若盲闻,至到某一天登上了日球,对后羿射日的事还是很陌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时是易经
上一篇:司机转行做什么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