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老子说的“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为之,道德经,礼义如何理解老子说的“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理解老子说的“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想要理解这句话的涵义,需要知晓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知道这句话所出自的原文都是什么,不能断章取义二是要知道《道德经》里,关于这一章所表露的思想还有哪些章节有所涉及,以及道家“无为”治国的真正含义。
三是道家对于国家治理的真正态度
第一、语句出处及含义梳理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如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前识”到底指的是什么?东汉王弼的解释比较合理:
前识者,前人而识也,即下德之伦也。
“前识”,就是能以智慧来预知别人所不知道的事情,其实就是一种对未来事件走向的推理。而这一行为,被老子放在了“道之华”的地位,认为并不值得提倡,“华”与“实”是对立的,古人一般更看重质朴的“实”而不是虚幻的“华”。
可以看到,这句话的前面有一个论证,老子认为,“前识”这种智慧是不应该出现的,是真正“愚昧”的开始。其实老子用这句话反对的是儒家以“礼义”治国的策略,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前半部分,老子有一个概念的设定和治乱的论证。他认为,真正的德是不求而得,即不宣扬,但存在,这就是“上德”。而与之对应的“下德”就是通过宣扬,设立了一个标准,符合标准的才能成为“德”,但实际上这是“无德”的表现。同样的逻辑也可以用在“义”、“礼”之上。
这是在论证,当“德”不是一种品质,而是必须通过具体的要求来获取的时候,就说明这个社会已经出现了混乱。有“德”就必然有“无德”,所以才要设定“德”的标准;有“遵循礼义”就必然有“违反礼义”,所以才要倡导“礼义。”
这就是《道德经》第二章所讲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刘德华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讲过一件事,他感觉时代变了,因为之前拍戏,10点开始,9点化妆,大家都会遵循这种规定。但是如今他9点去化妆的时候,人们会诧异他的“准时”,所以就说他很敬业。
刘德华听了这个评价,感觉很不舒服。什么时候“准时”都可以算是敬业了?那肯定是因为大家都开始不准时了。
老子的这段话就是论证这个观点的,提倡“礼义”,是因为社会失去了“礼义”,而“前识”就是一种堕落的开始。需要去提前考虑事件的不同走向,说明在此之前的行为出现了问题,有可能导致恶性结果。
第二、道家的“无为”是有条件的
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其产生都是以结束乱世为目的,这一点无论是儒、墨、道、法等等都不例外,所以《道德经》当中有很多都是直接提及治国理念的,就像第三十八章这一条,就是明确反对“礼义”,而倡导无为。
在道家的思想里,“无为”是一种状态,但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保持着正确的道路,形成一种本能的发展。
就像这一章中所记述的内容,它并不反对道德、礼义这种正面的事物,而是反对刻意追求道德、礼义的行为,这一点是不可混淆的。
在《道德经》第十八章里,更是直接提出:
六亲不合有慈孝,国家混乱有忠臣。
通过二元对立的思想,他认为慈孝、忠贞等等品质应该是一种常态,顺应这种美好的品德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如果社会上大力提倡这些固有的品质,一定是因为出现了不符合这些品质的事端,所以慈孝被提倡是因为六亲不和,而忠臣的彰显是因为国家的混乱。
施行仁义,就意味着必须要依靠刑罚来治理,本身就是道德败坏的体现,这不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
第三、道家的治国逻辑
综合来看,诸子百家之中,儒家的治国理念讲求“智民”,因为礼义等规则的推行需要民众的理解,而道家学说讲求“愚民”,认为智慧的出现是祸乱的根源。
所以,在《道德经》第五十六章里,明确提出: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也。
认为智慧会让“伪善”出现,这会给国家的治理增加难度。它们企图恢复到“小国寡民”的状态中去,以此来保证民风的淳朴。
从这一点来看,道家和儒家又是相通的。儒家希望通过它们建立的新道德来进行国家的管理,而道家并不否认道德的作用,只是反对儒家的方法,它更倾向于让民众回归到天然的淳朴之中,所以就有了“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的说法,认为儒家的做法是“本末倒置”,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回归到“人性之本”,而不是对人性进行约束。
但实践证明,两种以“道德”治国的思想,道家过于理想化,儒家的实用性更强一些。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也就是“德经”的开篇第一章,前三十七章教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讲世界万物如何起源,讲“道”是什么。
第三十八章开始讲“德”,告诉我们该如何尊道贵德。德是什么呢?是道在万物上的体现。道经是针对万物的,讲的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人只是万物之一!而德经则是把人的因素突出出来,讲的是人应该如何遵循大道规律去做人做事,换句话说“人遵循自然法则去做人做事”是为有“德”,反之为“无德”!所以说“道为体,而德为用”!
简单分析了这句话的背景后,我们再来理解“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这句话。什么是前识呢?
一种解释为前人的总结的智慧,这是从整部书的逻辑关系得出的。
比如孔子推崇的“周礼”这个前识,老子就讲:其人已死,其言也腐!为什么呢?世事在变,焉有一层不变天下皆准之法呢?这些前人总结的智慧只不过是道的表象,如果我们可以“先知”,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治理国家,如若靠这些“前识”来治国安邦,天下岂不混乱。愚蠢就是这么开始,一味循古,教条主义,这是早期孔子的思想(当然孔子五十以后学易,思想有变化,这里不讨论)!
上一篇:司机转行做什么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