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老子说的“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为之,道德经,礼义如何理解老子说的“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另一种解释指“仁义礼”,这是从文中的逻辑关系得出的(大家可以参考原文,见下)。
在老子的观点里,道是根本,天地万物皆应该遵循自然法则来运行,这是最好的方法。
△退一步人类不明大道,故而只能效法天地来做人做事,这就是失道而后德。
△再退一步连天地法则都不效法,那么就只能用“仁”了,所谓仁就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智慧,其本质就是从自己的角度推己及人去仁爱他人,有能力就多帮一点。那么在仁的理念,你觉得这样做好他却觉得那样做更能仁爱帮助他人,总之理论都对但都无法说服对方,比如“儒家与墨家”之争就是这样:儒家说要有差别的仁爱,可墨家却说要完全平等的兼爱。
△在仁的社会里争来争去没有结果,没办法只能划定一条“红线”那就是“义”,于是儒家来到了孟子时代,也就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义的本质就是不管大家怎么搞、怎么争,义这个红线不能破。比如,君王不管怎么折腾得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不管怎么闹不能杀人放火。
△如果人连心中的这条“道义”红线都不遵守了,那只能制定“礼”来强行规范大家的行为,这个“礼”等同于现代社会的“法”。
老子说:夫礼,忠信之薄而乱之始。为什么呢?因为在仁的社会里大家从心里是认可的,只是在言语争论,所谓“忠者从心”;而在义的社会里大家不仅心里不认可,言语上也互相攻伐,所谓“信者从言”;所谓忠信之薄就是忠信皆无,于是人心混乱,只能用礼制来强行规范,比如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儒家却把他提的高高的,你越是提倡越是说明社会缺乏。如果礼制也挽救不了就只能打架了于是兵家上场。
2000多年来,中国社会就是这样,王朝初始仁德布施天下,王朝末期以战争复归一统,在德~仁~义~礼~兵这条线上往返,但就是无法复归老子尊崇的大道,其本质皆在人性崇私而忘公!
道德经一书貌似玄之又玄,可教导我们治理社会的无非第最后第八十一章总结一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理论上人们若皆遵循这个法则,自然复归大道。只是人们常常欲望过头,崇私而废公,把握不好“度”,难以在激发欲望去追求幸福的同时做到兼顾公平。世人皆喜:损不足以奉有余,却难做到:损有余以补不足!于是万物失去平衡,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而复始!
西方不懂其理,衰落已是必然;东方虽明其理,然总周而复始!老子一声叹息,骑牛西行,不知所踪!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里的所谓"前识者",其本意应该是在前字的前边加个被字。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能够首先被人类接触认识的,都是事物的表象(华丿并不是事物本身的本性。如果仅仅止步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这是最大的愚蠢。例如我们相亲找对象,首先看到的是对方的外表,身高丶相貌与体型等外在表象,如果据此就下结论,显然是愚蠢的。还需谈一段时间,深入了解情况,之后才能做出决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韩非子曰: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何以论之?
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鸣于门外,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在其题。
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
使人视之,果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
以詹之术婴众人之心,华焉殆矣。故曰:道之华也。
尝试释詹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视之,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
故以詹子之察,苦心伤神,而与五尺之愚童子同功,是以曰:愚之道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这段话,我的解释与其们学者有点出入,仅供路过的朋友参考,若有冒犯,先行谢罪,请多谅解,不喜勿喷!
我认为“前识”并不是一般经典上注解的提前预知、未卜先知等含义,三十八章整个顺下来看的话,“前识”的“识”是个通假字,不念(shí),而是应该发(zhì)音,通“誌”这个字,是记录,或做标记的意思,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
前识,就是指前面的认知。
“前识”,具体的讲,是指前面的那一大段陈述,即: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关于这一段,我们可以用《庄子·内篇·大宗师》里的一小段内容烧下脑,《大宗师》里提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在鱼儿生活的水域非常安全的时候,鱼儿根本不知道“水”这么个玩艺儿,后来出问题了,“泉涸”,就是水干了,鱼儿没有了水,感到痛苦了,这时候才意识到原来有种它们不可或缺的东西叫做“水”,但这时候已经晚了,只剩下抱在一起苟延残喘了。
上一篇:司机转行做什么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