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老子说的“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为之,道德经,礼义如何理解老子说的“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再说上半部分。老子为什么不说“上道”的问题,而直接说“上德”;一是因为“道”所表达的是自然事物内在的属性,决定自然事物内在的东西是决定制约不同自然事物的不存在高低上下之分;二是说这里所说的“上德”就是道。什么是“上德”?就是最好的德。最好的德而又为什么“不德”呢?就像今天人们说的基础科学或前沿科学,像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这样的物理定律法则就是大道,就是上德,这些科学基础理论是不产生具体的生产技术的,具体的生产技术就是“德”,这就是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才孕育产生许多的具体技术。“有德”就是有技术产生,尤其有新技术产生。“下德”形容的就是落后的,低下的生产技术,“下德不失德”是言技术落后以后就更加看重现有的和旧有的古老技术,“不失德”就是不舍得丢失淘汰任何技术,就是不注重开发新技术;因此会造成人类生产技术的枯竭滞后,这就是“是以无德”。“上德无为无以为”,一指出了有重大作用的“上德”的来源,也即上德是由人们的长期的无为探索逐渐摸索验证出来的;二是言“上德”没有任何的人类主观因素,“无以”就是不根据不依靠个人主观想法的,完全是依据客观自然存在为依据。“下德为之有以为”,就是言落后的生产技术及生产管理全靠人的主观思想去指导组织生产。“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这里必须指明儒学文化观点对于“仁”和德,往往是把仁摆在德前,而本章则是将仁摆在德之后,什么道理?就是告诉读者“仁”是由德产生的,也即是由生产技术的进步发展才给人类带来真正的恩惠仁慈。“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就是言真正的大仁上仁是由人类技术进步的客观现实产生的,而不是人的主观想像的仁或好心善心造成的。“上义为之而有以后”就是言最好的行善义举救人(上义)的作为都是人们的主观主动作为,而不能像上德和德通过科学技术的运作进展,既使没有主观的影响,也照样给人类带来好处。因此,“上义”并不是真正的上仁或仁。“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就是言为礼施行礼教没有任何的效果相应,即使是最好的礼(上礼);所带来的只是粗野不文明和顽固不化。“攘臂而仍之”就是粗野顽固;“攘臂”就是粗暴粗野,“仍之”就是固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据我的看法应该是“前知者,道之华,愚之始也。”首先达到前知,一个人达不到前知,就领悟不了后面话语的奥妙,只有达到前知,才能领悟道的奥妙,前知是一个人神气外显的初期,所谓“得神”,黄帝内经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但是得神还不等于自己成神,也不过是一个器,所谓形而下者之学,这时候是“知人者智”的境界,还不是“自知者明”的境界,前知假若能再进一个境界,那就是出神入化了,一个人在前知层次还会因为自己有前知的功能而贪著名利,一旦从名利中跳出来,就才会不同于凡人,在一般人来看这个人就是愚,其实这个人已经达到了老子描述的大智若愚,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智慧者,智慧不外显,就是内慧。再从出神入化谈起,出神入化就是神气内显,也就是能自觉神气运行于经脉,《老子》曰:“贵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也就是说一个人贪著名利这些身外之物,就会妨碍身体里经脉的运行,只有不贪著身外之物才会感觉到身体里经脉的运行。不贪著名利,也不愿意显摆,这就是愚,老实说一般人想愚都不会愚,一般人总觉得自己高人一头,想着一本万利,总想着占有。而道家是老子说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一个人有智慧了,还怕没有吃穿,还怕没有生活必需品,既然不怕,那就没必要积那些身外之物,另外既然出神入化了,有神气了,经脉通了,就不会生病了。不病多好。老了不病比什么都好。勿药为中医,不病即近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讲了:上德不久去,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华,故去彼取此。
解释一下:
古之得道圣君,抱道守德,其德末朴散,其德无上,故为上德。
上德之圣君以无为为宗,不以德教化子民,尊循自然,自作自息,其德不可见,而合于道,故:不德。
下德者,其德己扑散为五,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
德的完整性以丧失,惟恐失其德,行有为教化,子民可见其德,可见其功,故曰:不失德。
上仁者,行仁恩之君,其仁为上,上仁是先天本性之善,是自然流露,上仁之君有为,但并不有意表现的仁恩。
上义者,行后天意识之君,为义以断割也。
上义之君有为,并有意表现他的义,动作以为己,杀人以为威。
上礼者,其礼无上,为礼制度,序威仪,行有为之治,而得不到响应时,就捋袖伸臂,强人就范。
因此说:道衰而德化生,德衰而后仁爱见,仁衰而后忠义明,义衰而后施礼聘,行玉帛,行礼治,是废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是祸乱之开始。
所谓有先见之明的智者,此种人失道的朴实,得道之虚华,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应立身淳厚,而不居浅薄,存心扑实,而不居于虔华。
舍弃后者的浅薄虚华,取其前者的淳厚扑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司机转行做什么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