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在驳斥儒家思想吗?
道德经,老子,儒家“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在驳斥儒家思想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必要分析这句话,类似这种话容易引起精神分裂。
德是建立在尊重生命,平等,博爱的基础上修来的,能明白这点就足够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感觉,儒家思想大多是从下而上的道德行为准则,而道家思想则多为从上而下的思想规则。从个人角度讲,儒是人生的出发点与归宿,道是人在入世之中无法实现人生的社会意义时的一种思想凝结。道为三皇之学,儒为周朝之学;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如同佛家开悟与执守的哲学关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家思想与儒家大同小异。当然不会驳斥儒家启民智、立民德。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如何理解老子此言。需借助儒家经典《孔丛子》。
在《孔丛子-杂训》篇中,记载了鲁国的名士悬子给子思出的一道难题:今世,谓子产仁爱,称夫子圣人。而孔子对子产的态度却像兄长一样恭谨。子产与孔子二人,究竟谁更伟大?
子思便把子产比作灌渠之水,把孔子比作甘霖之雨:“浸水之所及也生,其所不及则死,故民皆知也。膏雨之所生也,广莫大焉,莫知其由来者。”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无德。
子思将老子之言的“有德。”适时改为“无德。”即孔子为无德,故民莫知,无法体现其德。此之为上德,至德也。子思改其一字,不但巧妙地解答了孔子的“无德”表现。还更加完美的诠释了老子的上德不德、有无相生和无为的思想。
子思所言与老子相同,只不过子思境界比老子更高。鄙人谓之:老子画龙,子思点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高尚的德行,是不夸耀,不宣扬的德行,高尚的德行是没有目的性的自然流露。这样的德行才可以称为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等的德行是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为自己歌功颂德,带有目的性。这样的德行是无德。这是道家思想的“道”在“德”上的体现。就是人应该返朴归真,这个真,就是本原。比例:太阳,它普照大地,它从来不分,你是植物,动物还是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它都是一视同仁,从不偏向,也从来不图回报。其实人的本原也是这样的,只是我们偏离了方向。要想走回去,也是可以的哈!就是把自己的贪欲一点点的全部去掉,人德合一,你就是一个得道之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理解,作者文述,上德无德,因为持权,依他为德;下民有德,无法施之;没有具体;指的是谁。对古哲学;不全极端;一种怀疑;试已给答,谢请参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在驳斥儒家思想!而儒认为老子五千言是在驳斥儒家思想那是自作多情了!其原因有三个方面共同组成不是驳斥儒家思想的依据事实存在。其一,老子五千言成书很早,那时还不知道有儒会出现怎么有可能处于历史上的过去的东西能驳斥后来才有的东西呢?没有人能是时光倒流就没有谁有此可能去作!其二,老子五千言的延续历史很早很早就在进行那种探索未知来开创人类求生的方法之路的事,还有可能是继承了上一届人类残留下来的文化来进行探索未知所得的中继性的总结出来著作。从老子五千言中可以见到是只阐述”人如何融入天地之间寻求生存相关的道理德行”就是儒教化人”你该如何如何做”的意思一点都没有,而是将道理德行都摆在那里任由读者选择。如:是使用何种类型的方法来获得老子五千言的认知在著作中一点也没提,就是”探索未知”的方法之说是我添上的原著中并没有。其三,原著名称是”老子”绝不是”道德经”!而”道德经”是在汉朝极有可能还是在汉武帝之后将其改成”道德经”的故其中有些汉朝才有的说辞是不是有将老子五千言强行拉拽到孔子信奉周礼之后的原因存在已经是不可知的历史了。老子五千言中的”道”指的是什么呢?”相关多元混成运动”生成的共同之道!”德”指什么呢?人在求生历程中只有实际助推事情成功而获得的成果才是真的实际!要想得到真的实际的东西就离不开方法且单一的唯一的一点的方法都不足以在”相关多元混成运动”的变化中得到真的实际的成果的!故有针对道的相关多元混成运动的事物设计出方法集群在”多维时空”中并行不悖地使用才有可能获得成果的!而”德”就是指这类有作为的行为生成的”方法集群”的简称”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