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解释《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道德经,为学,损之又损怎么解释《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殊途同归,百虑一致,即是损,
损到至简而止,
即达道矣。
为道之损即为学之益,
正如周昜的损益卦一体双面,
当然此处损益非真有损亦非真有益,
无非良知良能的呈现与挥发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大概是说做学问是不断地增加知识,修道是不断地损除欲望 观念。简言之,做学问是做加法,修道是做减法。因为只有不断放下欲望、观念,才能减少内心的干扰,让内心平静,回归自然。回归自然无执的状态,就叫入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的核心)的真正原因。
“为学”与“为道”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为学用的是人体大脑的功能,而为道用的是人心的功能。我不反对学习,而且倡导要努力学习,“为学日益”就是这个意思,学习每天都要求有所进步,不能稀里糊涂,但学习毕竟是横向方面的事情,而修道才是纵向方面的事情,只有横向与纵向统一起来,才能称之为一个完满的人生体系。学习会使人的大脑越来越聪明,但过去很多人是“学而优则仕”,为了当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习是为了发财,为了娇妻美妾。现在更是如此,人们总是以正当或不正当手段,想获得越来越多的好处和实惠,达不到目的就产生妒忌、嗔恨、贪欲、痴迷、仇恨等,而这些都是破坏“人心”安宁的恶魔,是制造人生痛苦、人间悲剧和人类灾难的罪魁祸首。修道(为道),就是要清除这些魔障,保持心灵的纯洁,所以,“为道日损”,是要“损”些什么?就是要清除此类的污染。
也许有人会说:学习得到的是知识,它就一定会带来心灵的污染吗?知识本身并不是污染,目的纯正,用的恰当,就不会带来污染,否则,也会带来污染。我们都知道,知识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它有时间上、空间上的限制,还有具体事物属性等方面的限制,用错了就不会有好的效果,这时的自我意识就会起作用,不仅会产生对知识的怀疑,还会产生着急、懊恼等情绪,甚至是怨天尤人,你的心不再安宁,这就是污染的开始。另一种情况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知识大爆炸,使得个人对知识掌握总存在缺陷性,这种局限性为一些人弄虚作假和坑人骗人提供了便利,也为各种污染提供了滋生条件。这是从知识本身的特性来谈的,然而,人的意识也有它自己的特性,它同样会滋生出各种污染来。
人类意识,特别是西方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以自我为核心,个人是如此,整体也是如此。纵观人类的历史,各种灾难与战争,都是私欲膨胀的结果,当心灵被欲望蒙蔽的时候,再多的知识和方法都派不上用场,而且可能会为战争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知识或科技的发展对改善人类的生活肯定会有好的作用,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学习知识或发展科技的时候,更加需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对人类的长治久安有着巨大的作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而迁、有过则改。
《彖》曰:益,损上益下。
求学,拜师;施教者在上,求教者在下,单就求学、为学、治学,人就得低下头。茶杯要想装满水,杯口就得低于茶壶的出水口,而且茶杯也要还有容量能装,不然装不了也装不下。
《象》曰:山上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治规矩、治道。奉规矩、法理、道为圭臬,苍生百姓,为樊笼之鸟亦为田中之苗罢了。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敢于冲撞樊笼的鸟,羽翼必带伤;长在田里的杂草,必为农人减除。笼中鸟用于观赏,笼子是道,观赏之鸟的道;田中苗用于粮,田地是道,粮用之株的道。其道上行,显其性,物性合用而取之,如是而已。损而有孚,减损而有诚信,不失中道;规矩、道得用,教化、选拔而已。损刚益柔,敢于悖道逆道者,不得其用,是谓损刚;强于践道顺道者,当推之举之,是谓益柔。减损增益、盈满亏虚,损有余而补不足,致和守衡之道。说到底,不过应时而用,与时偕行。
道德未显之时,如五谷存于野地而与杂草齐生。人有饥不果腹而经年累月,必思恒粮。需应于时,人采百草而培之,五谷出其中。人不满其产出择其性而培养,得今之粮。今日的田地,可曾如五谷出百草时的田地?百草分、五谷出,治农得其要,又何需再去做已经知道的不合道?惩忿窒欲的极致,培养的是道的顺人,其性合需,则按需而取用,为无为。
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学习,要不断的积累学问,我们的学问就会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在行行规律定理的时候。我们就要放弃自己的偏见,要有批判性的思维。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和事实。因为人的原则只有一个。但是对这件事物的看法,严解心,解自己心思。郭岩的坚决有很多很多,但是最终都要统一到一个原则上来。所以我们要求同存异,找出真正的真理出来。然后才达到无所不能。因为我们找出了定理规律以后,就按照这个定理规律去指导我们的工作就可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