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要“通过”无为,而“达到”或“实现”无不为;还是“无为”自然就“无不为”?
不为,道德经,而无“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要“通过”无为,而“达到”或“实现”无不为;还是“无为”自然就“无不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矛盾这种看似对立,实际相赖依存以至于转化的关系,确定了老子对”反作用”的看法,任何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就会有反作用出现,绝无例外。于是他得出了结论: 物极必反,剥极必复“。
所谓有无、虚实、强弱、刚柔、雌雄、祸福、善恶、美丑、长短、高下、前后等等概念,在老子眼中都是对立的统一,一旦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
而无为与有为,仅仅只是这种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体现。当你什么也不做的时候,必然有些事情会自己达成;当你什么都想做的时候,自然有些事情永远也达不成。这就是“反者,道之动也”。
即便老子并没有在道德经里详细的解释无为怎样有为,有为又怎样无为。但几千年过去了,我们毕竟也见证了不少类近思想的现实践行。
譬如亚当史密(Adam Smith)所提倡的“无形之手”就相当有老子的味道。在一个自由的市场当中,只要政府不主动干预,无形之手就会调节一切,让市场维持在平衡的状态中。
如果需求太高,价格就会上升,但价格上升,需求就会下降,那么价格就会回归平衡;如果商品因为稀缺而存在高利润,生产者就会加大产出以追求获益,但加大产出意味着稀缺性下降,价格自然也会下降,结果利润就会回归平衡。
你看,这不就是老子吗?无为,自然会有为。
老子一生的思想,其实就建立在这种对矛盾关系的观察之上。他那些发人深省的话语,诸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等等,无处不散发着他过人的智慧。
所谓“正言若反”,也是一句“反者,道之动也”。
但作为后学,我们既要了解这种辩证法的价值,也要明白它的局限。“无为而无不为”仅仅是辩证法中的一部分,老子没说的还有下半句:“无所不为则无为”。
毕竟,”正和反“是互为表里的,切不可偏执于一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无为是一种境界,是大方向,是战略。只要把握了大方向其他鸡毛蒜无须为之也就迎刃而解。是为无为方有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视角是原始森林,不能用人群社会制式看,但可同比较,形成的述词。
即,森林海洋,无管理者,却生机勃勃兴旺繁盛。此是“无为”态。
而,人群社会须一公匀的秩序式,须有一个最终评判及解释者,才可秩序井然不乱。此是“有为”,小孩子用被欺负了,告他家长去体现。
现实里,凡人干涉的事物,越想弄好,其物就渐灭绝了;人不干涉的事物,总是恒定,且繁荣着的。
如农田内的农作物,这样管,那样理,怕旱了,怕涝了,怕虫了,怕病了,怕缺肥。可越管怕项越多外,一点没注意,一点没作到位,非死即伤的减产,甚至绝收。但同田内的杂草,割了拨了烧了,没出三天又兴旺的发展起来了。
没种植业.养殖业时代,包括人在内,全是野生的,没人管,几亿年兴旺的存在着。
种养殖业至今只不到一万年,人管理式仅六千年左右,有的人种种族民族及物种,在有人管治后灭绝了。
管必有被管的,最终引发战争,战争就是毁灭。
此语,是在这个层面上进行叙述的。
即,原始森林海洋同人群社会并列在一起,再两项对比,形成的述词。具不可比而比之的玄玄学性质。归另建一思路形式的探索表现。
不实用,可道理符合逻辑的形式的表现。从而玄玄式道学渐哀衰。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能孤立,简单看问题!此句的前题是有为,只有有了有为,才能升华为无为无不为!连一个公式定律基本都不会的人,叫他怎么发挥?无为无不为虽然境界高,但不是一步登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少时讲有为,老时求无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守中道,没有作为,却是最大的作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年轻的时候能做或者说有能力做但是到四五十岁之后就做不了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