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通行本)第3章如下,老子是不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子”?
圣人,老子,道德经《道德经》(通行本)第3章如下,老子是不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他的意思是使民能吃饱过好,使民身体強健,无它所求安居乐业,不使民众相互争斗。是个良好环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本书,一句话,不同的人却能解出不同的意境来,不像数学,能给个标准答案。既然这样,我也来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相信您看了我的解释,能够有所收获,会有别样的体验。也别误会了老子。
先上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原文正解
1.“不尚贤,使民不争”。很多人第一句就错了。这里不是不推举贤能的人。而是要做到公平。老子的意思是说,贤能之人不能搞特权,如果这样解释就通畅了吧。只要贤能之人高高在上,搞特权,摆架子,那么人民就要抗争!了然?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读书结合一下实际呢?这句话很好理解,难的是“盗”字,这个字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盗贼”。先说“不贵难得之货”,举个例子就明白,我们现在房子是不是很贵?这就是“贵难得之货”。然后不是说人们成了盗贼。大家再看“盗”字的结构,“次皿”,什么意思?我们常说,“这孩子怎么不成器”?器皿。那么盗就是次品。如果人们都追求那贵的难得之货,投机取巧,是不能成器的。科技如何发展?
3.“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什么是“可欲”,而不直接是“欲”?“见”通“现”。其实这句话就是对前面的总结,就是说,别用权贵来扰乱民心。如果当官的不是“当官”,而是真的是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难得之货,比如房子之类,不搞炒作,“不贵”之,居者有其屋。请问大家,如果这样,是不是内心会平和许多?
4.“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圣人之治”承前启后,是对前面的“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的总结,后面又做补充。“虚其心”不是让人民空虚,像傻子。而是我们常说的,“你要虚心啊”,这个虚,“虚怀若谷”的虚。就是让大家多读书,多学习,知识这东西,你越学的多,你就会越觉得自己无知,你就会越虚心。“强其骨”和“实其腹”,大家都没异议,都是为民做好事。难的是“弱其志”。文言文的字义和我们现在不一样,其实这里的“志”,说的就是前面那些。志于“贤能”权贵,志于“难得之货”。如果贤能之人都是人民公仆,服务大众,和大家一样,不搞特别,请问每年的“国考”还会那么爆满吗!人们还有这样的“志”吗?看看这个“志”,不就是心被“士”覆盖了吗。人人都想当士,谁来干活?
这样解释,是不是很顺畅?也符合常理,符合常识。这些话就是说给社会管理者的。其实老子的思想并不是出世的无为。而是让人们“无志”。关于这点可能不好理解,下面再引申一些。
积极入世
上面是说社会治理的。下面结合个体发展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说,老子的道之思想是积极入世的。重点在“无为而为”。按着现在标准看,这是病句。一会儿为,一会儿不为,到底为不为?“无为”其实就是前面说的,“无志”。而后面的那个“为”,才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什么意思?我们再看看《道德经》第七章说的那一句话就明白了。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体会一下就能和前面连贯起来。如果官员不弄权,房子也不贵。大家都能安心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种情况下,社会是极具有创造力的!
那么对个体发展来说。就是告诉我们,平时要热爱并全心地投入工作,不计较得失,真心爱上工作和学习,只要好好干,忘我的干,想要的结果自然就会得到。“后其身而身先”,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走到前面。把生命置之度外才能生存下去。所谓圣人,都是有为人民服务之心,为公众服务之心,反而成全了自己!
这些怎么能说是无欲无求,消极出世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告诉你,全世界的每一个人不可能都是总统!就是有管事的有被管的!不服?你去竞选美国总统试试?不可能有人尿你!因为你不是总统料!那是精英才有资格竞选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能,使人民不致对功名竞争;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财货,使人民不致沦为盗贼。不要显现能够引起欲望的东西,使人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扰乱。因此,圣人治国,注重使人民的思想简单,使人民的肚子填得饱,使人民的意志薄弱,使人民的筋骨强健。经常使人民处于没有知识和没有欲望的状态,从而使那些有智慧的人不致妄动。如果能够实行无为,那么,国家就没有不会治理好的。
圣人对于世事采用的是无为不言之教,那么对于治国,应采取什么政策呢?老子在此章中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象第二章一样,老子也为这种政策寻找理论基础。老子认为国家治理的标准就是“不争、不盗、不乱。”而“争、盗、乱”的原因是“尚贤”、“贵难得之货”和“见可欲”。所以老子认为圣人之治应刻使人民无知无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争、不盗、不乱”的治国的目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