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食物的热量高能满足人体需求,但是人却仍会感到饥饿?
热量,碳水化合物,食物为什么食物的热量高能满足人体需求,但是人却仍会感到饥饿?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食物的热量高能满足人体需求,但是人却仍会感到饥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不能只吃热量高的食物。
人的营养结构才是最重要的。
要蔬菜,水果,肉类,主食均衡搭配,才能营养全面。
虽然热量高的能满足要求,但是不等于营养全面。更不等于满足饥饿。
你说的是理想状态。
小时候,看过一部动画片,变形金刚。
里面的机器人吃的是一种能量块的东西。
你的意思就是吃点能量块就可以了。
那我们大中国的美食岂不浪费。
再说机器人是钢铁,我们人类是动物,我们属于复杂的那种。不是简单的1+1=2的概念。
人生是七彩缤纷的,对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过去一个世纪,人们往往认为,肥胖的导因是基于不可改变的物理定律。
具体而言,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即热量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将此定律应用在体重上,意味着摄取的热量减去消耗的热量,相等于存储的热量。身处被美食包围的环境中,人们往往吃得太多,摄取超过人体所能消耗掉的热量,而这多余的热量就转化成脂肪。
因此,解决肥胖的方案很简单,就是发挥意志力,少吃一点。问题是,这个建议行不通。至少对多数人而言,无法持之以恒。换言之,新年定下的减肥计划,一般无法坚持到春季结束,更别想象能在7月夏季时穿泳衣秀身材。事实上,无论政府、营养学组织及饮食业者如何不断地强调要控制热量的摄取量,许多人还是超重。
不过,万一人们将肥胖和饥饿的因果关系混淆了呢?或许不是暴饮暴食导致肥胖,而是发胖的过程中导致人们吃得过量?
食物的热量促进脂肪组织的生长
越多热量转化成脂肪组织,就越少热量在血液中循环以满足人体需求。如此看来,这是个分配不均的问题:人们有大量错置的热量,导致人体必须增加其摄取量。人是因为越来越胖,而感觉越来越饥饿。
这犹如血管中液体溢出进入周围组织的水肿病患,无论他们喝多少水,还是感觉口渴,因为液体根本没有留在血液中。同理,当脂肪细胞吸收太多热量,食物的热量促进了脂肪组织的生长,而不是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导致多数人都吃得过量,只有极度自律的人可幸免。
《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最近刊登的一篇论文提出了上述观点,指出是环境因素诱发了人体脂肪细胞摄取及储存过量葡萄糖及其他富含热量的化合物。由于可用于代谢的热量少了,大脑会告诉人体增加热量的摄取(感到饥饿)及保存体力(新陈代谢减缓),多吃一些能短暂解决这个问题,但也会迅速增加体重。减少热量摄取能短暂地减轻体重,让人们误以为已控制体重,但这将增加饥饿感及进一步减缓新陈代谢。
因此,自觉性减少热量摄取的减肥法往往无法奏效。一项美国全国民调结果显示,每6名超重及肥胖成人中,只有一人能在减轻10%体重后保持体重长达一年(即使是这类相对较小的成就也可能被夸大,因为人们往往会在自我评估中高估自己的成就)。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鲁道夫及其研究小组的研究调查显示,无论是健壮或肥胖的受访者因吃不饱而减轻10%至20%体重后饥饿感会增加,新陈代谢会大幅放缓。反之,吃得过量会加速新陈代谢。
无论是吃不饱或吃过量,受访者的体重都会回到原点,促使一些肥胖问题研究人员认为,体重的“设定点”似乎是由基因决定的。若然,为什么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较,现在成人的肥胖率会增加近三倍?其实,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能怎么解决问题?
事实证明,许多生理因素会影响脂肪细胞的热量存储,如基因、运动量、睡眠和压力。
碳水化合物加工导致胰岛素水平增加
不过,其中一个无可争议的主导因素是胰岛素激素。众所周知,治疗糖尿病的额外胰岛素会导致体重增加,胰岛素不足则会导致体重减轻。在众多食物中,精制和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产生最多胰岛素。
以此类推,美国人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不断增加,也不断经过加工,导致多数人的胰岛素水平增加,导致脂肪细胞成为一个仓库,诱发刺激人体快速肥胖的生理反应。犹如感染会导致体温上升,大量摄取薯片、饼干、蛋糕、汽水、含糖谷类早餐,甚至白米饭和面包等高度精炼碳水化合物,已造成美国人的体重增加。
人们之所以会摄取这么多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其中一个原因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碳水化合物就取代脂肪添加到加工食品中,以实现减少热量的主要目标。脂肪的热量比碳水化合物多一倍,但根据好几项研究分析(其中一项研究于今年的美国心脏协会会议上发表),低脂饮食是最没有成效的减肥措施。
《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最近刊登的一项研究中,路德维希及其研究小组以21名减去10%至15%体重的超重和肥胖年轻成人为对象,让他们分别采纳低脂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肥胖问题是因代谢紊乱而引起
虽然两种饮食含相同热量,但摄取低碳水化合物的研究对象,比摄取低脂饮食的研究对象每天多消耗325卡路里,相当于进行一个小时中等强度运动所消耗的热量。
路德维希及其研究小组于2004年在《柳叶刀》医学杂志上发表的另一项研究也显示,即使所含热量不高,劣质饮食也可能导致肥胖。研究人员以一种迅速消化(称为高“升糖指数”)碳水化合物饲喂的老鼠,比其他整体摄取更多卡路里、但慢性消化碳水化合物的老鼠,脂肪增幅高出71%。
这并非新概念。早在一个世纪前,加里·陶布斯在其着作《好卡路里,坏卡路里》(Good Calories, Bad Calories)中就指出,人们吃得过量是因为他们发胖。在1908年,德国内科医生古斯塔夫·冯伯格曼就驳斥肥胖问题的热量平衡观,并推测肥胖问题是因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他称之为“亲脂性”或“脂肪的爱”。
不过,这类理论往往被忽视,或许是因为它们挑战了根深蒂固的文化态度。备受吹捧的热量平衡论,强化了人们有意识控制体重的信念,并认为肥胖代表了个人的失败,因为这彰显了这个人的无知和意志力薄弱。
此外,从玉米、小麦和大米等高度加工食品中获取巨大利润的食品业,也以热量平衡论作为其第一道防守线。如果所有热量都相同,就没有所谓坏的食品,而含糖饮料和零食等,只要适可而止,也都不会构成问题。这纯粹是分量控制的问题。事实上,正因为很少成功例子,因此人们相信,这种观念本身没有错,只不过是肥胖人士缺乏毅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