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中”字,何解?
道德经,万物,老子《道德经》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中”字,何解?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老子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与孔子的“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在认识观上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是在公元前6世纪,老子与孔子就告诫人类“自然的目的”是“中和”之道,是“中庸之道”。人类不要在“地下”的人道中主观地、各说各话在讨论人类的普世价值取向,殊不知“天上”客观就存在最为普世的自然的价值取向。而且,人类的普世价值取向要遵从自然的价值取向。正因为,“自然的目的”是“中和”之道,而且“自然的目的”决定“人类的目的”,绝不是反过来说,是“人类的目的”来决定“自然的目的”。
所以,中国古哲人老子、孔子在公元前6世纪就告诫人类,人类的价值取向最终目的,就是“天人合一”的“中和之道”、“和谐之道”,人类没有其他的道路可走,否则人类将走向灭亡。也就是说,“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就是人类伦理道德价值的最终目的;即“天人合一”的本义。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学》南京出版社,2015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是老子所写,这5000言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每个人看有每个人的理解,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个人理解,《中》字解释空,比如观世音菩萨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没有一个空要我们守。这个空是不能言说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者,不变也。以不变应万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无论是儒家的中正之道或道家的中?很多人总从字面上理解字义,中,不偏不移?但能否深入理解呢?史记,汉张良评刘邦,中虚?意即心胸宽广,能虚心听从他人意见建议?其实也就是现在说的民主,在听取多方意见后,权衡利弊,取一个最佳方案?这于施政或企业管理是很有补益的?中,可以解读为人的内心心胸胸怀?研究古代哲学,要学以致用,于实践中放飞思想的光辉,创造效益价值?而不是坐而论道,形而上学?那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先祖有德,福荫后人。若干年后,我们也会成为“祖宗”,为将来福荫后世子孙,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开始,就要积德行善,多做好事善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阴阳平衡,中庸之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中”的意思是指道家思想所讲的内心的虚静无为的心态和处世态度,并非儒家思想的“中庸”之意。
版本歧义
要想透彻理解“中”的意味,就需要回到这句话的出处《道德经》第五章,联系这句话所处的上下文的总体意思,进行互相印证,才能明白。
由于《道德经》存在非常多的版本,而且版本之间有些地方的内容很不相同。
比如在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汉代古本中,第五章的最后二句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而在传世的通行本中则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由此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通行版本的用词,更加简洁对称了。而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版本的用词更加原始,更加古老。
因为版本不同,引起了个别关键字词的不同,对于意思的理解也会出现不同。既然问题是通行本的问题,所以对于马王堆版本的内容就不在此详细讨论,仅就提问的通行本进行解析。
《道德经》第五章通行本,全文及释义如下: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释义:天地无仁慈偏爱之心,把世间万物都当做祭祀用的草狗一般,毫无分别之意的等同看待;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释义:圣贤之人也像天地一样无仁慈偏爱之意,把世间的百姓都当做祭祀用的草狗一般,毫无分别之意的等同看待。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释义:天地之间,
岂不是很像橐龠(橐龠,发音“驮岳”,是古代鼓风用的皮质风箱。下文再提到时,统称为风箱)吗?
虚而不屈,
上一篇:谷瘟病怎么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