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发现自己抑郁了怎么办?
抑郁,抑郁症,情绪发现自己抑郁了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自己没有,如果有的话就去看医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患有抑郁症,一般不仅与个人的主观因素有关,与其生活环境和工作事业及其家庭的不顺心的事情也有关,一旦感觉出现抑郁,应该立即脱离原有的生活环境,放下所有的事情,置身于新的环境,例如,外出旅游,会朋友,走亲戚或可以换份工作,换一个城市生活,甚至可以搬家,如果是感情问题造成的抑郁,可以适当交一个新的朋友,重新一段新的感情,新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宅在家里。
一般的抑郁,太阳西下时一天时间的工作结束,这个时候情绪低落比较严重的,这段时间千万不要把自己关在房内胡思乱想,要让这段时间充裕起来,吃一顿健康温馨的晚餐,去健身,跑步,去瑜伽馆,甚至可给自己找一份兼职的工作,让这段时间充实的度过,让自己没有空闲时间去胡思乱想。我也有过轻度的抑郁,每到晚上情绪特别的低落。于是我找了一份披萨店的兼职工作。除了可以学做披萨,西餐。还可以多一份收入。在店里忙忙碌碌。下班后虽然很疲劳。但很充实。回家洗个热水澡,上床休息。不但不再抑郁,而且也提高了睡眠质量。每个人造成抑郁的情况不同,一定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我调节。最关键的千万不能把自己宅在房间里独处。一定走出去,会友,锻炼,工作,学习。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让自己的内心丰满强大起来。另外从中医的角度考虑,也也可以适当的调节,疏肝解郁。补气血。这样也可以帮助调节抑郁情绪。一点点拙见希望对有抑郁情绪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在我的头条号发过一篇以前写的文章《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希望可以回答提问的朋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刚好写了篇书评,也是说抑郁的。我觉得我这篇小文对这个回答来说很有参考价值。《抑郁生花》作者是植物学硕士,画画和写文都特别出色,拿奖拿到手软的“天才少女”,但是大三时病了,抑郁。好在后来顺利痊愈。
化茧成蝶:从生命的绝境中开出美丽的花朵
文/十里荷塘
2019-09-25
导语:抑郁,一种病,每个人都可能会得的一种疾病,就像是感冒,任何年龄段、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
蔓玫的这本书,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应该从她化茧成蝶的艰难心路历程中学习那种力量,在求生欲的引领下从生命的绝境中开出美丽花朵的那种力量。并且学会不知者不妄言。
一直认为,“感同身受”这个词语有史以来似乎就是个伪命题,对于当事人来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内心的苦痛和绝望,也许你说出这个词语的那一刻,你的感受只能企及我所经历和感受的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
抑郁,一种病,每个人都可能会得的一种疾病,就像是感冒,任何年龄段、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但抑郁是精神和情绪的“感冒”,起初症状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可能是持续情绪的低落,悲伤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内疚绝望,对以往非常擅长做的事情和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并可能伴有行动上的不便和自残自杀的念头。
早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经发布过报告称,十年间,全球受抑郁症影响的人数增加了18%,大概超过3亿人。
而在我们中国,这个数字在一亿上下,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因为抑郁症自杀。
蔓玫的新书《抑郁生花》记录的是自己作为“天才少女”在大学就读到大三时抑郁严重发病入院,接受治疗后渐渐康复的一个回顾。读书的过程我一面感伤:这小姑娘写这本书回顾那些发病的时刻,记录那些令人感到耻辱、羞愧、厌恶、悲伤、惶恐、无助、悔恨的时刻,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胆量啊?另一面则是欣慰,看流畅的文笔行云流水呈现给世界关于这样一个群体可能会遭遇的困境和绝望,充分表明了这个人称“天才少女”的姑娘,画画和写文同样出色的、可爱的姑娘真的痊愈了,还能替罹患抑郁疾病这个人群发声,让我们明白陷在抑郁这个困境中的无奈与不堪。
“生,非我所愿。死,亦非我所愿。”
“我们何时对自己的生命真正拥有过选择权呢?”
“世间常见是名和利,难得是良辰美景。”
……很多章节看得人不知不觉满眼泪花。
文中有个阿姨后知后觉说越乖的孩子越容易生这个病,谁说不是呢?为了别人眼中评价的乖巧懂事,所谓的好孩子要学会承担更多本不该承受的责任、义务、使命、牺牲和妥协。隐忍的委屈在暗地里汇集成河流,某一天,可能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炸裂般呈现出来。
因为在极力体会作者文字下涌动的情感,我又是一个很敏感的读者,很多细节不能很顺畅地阅读下去,我需要不时放下装帧精美、插画漂亮的书本,站在窗前吹一吹凉风,闭上眼睛,想象着那个画面,天才少女的乖巧童年和相伴着母亲引导阅读和教画画过程中像小刀子一样的刻薄话语,父母和不理解抑郁这种病的其他人想当然地对作者随便说话,别人为什么不这样,你就这样了呢,还不是你矫情、敏感,让家庭和学校蒙羞……
多么熟悉的场景。很多家长因为自己已经是父亲或者母亲,面对着手无寸铁的、自己的孩子,语言极尽刻薄之能事。犀利刻薄的语言也是可以杀人于无形的知道吗?
我们这一生,究竟要怎样才能学会去做一个不知者不妄言的人呢?面对着已经陷在泥泞困境中只是依靠自己力量不能从病症中脱身的人,我们要伸出的更应该是温暖的手,友爱的目光,坚定的力量,而不是对伤者的伤口撒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