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清朝会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度,清政府为何清朝会废除科举制?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科举本来是成功的选仕途径,相对于推荐、恩荫、察举、世袭等等方式,显为公平。
明清时期,科举内容走上歧途,完全偏重于文科,甚至隋唐科举的明法明算都已废除,自然导致八股盛行,自然科学被彻底压制。
到了清末,伴随西方坚船利炮的入侵,尤其辛丑条约后,统治高层逐步认识到这个危害,科举内容做出了一些改革。同时,张之洞等官僚主张开设新学,将选仕与学校彻底分离,引入西方教育体系。
权衡之后,慈禧下定决心废除科举,命令州县开办新式中小学。
然而,满清高层没有预料到的是,废黜科举带来了灭顶之灾,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既有体制仓促废黜,又无法在短期内形成有效且相对公平的文官选拔办法,导致统治中国广大基层的士绅阶层纷纷转向,不再效忠清廷,或同情甚至参加革命党,或鼓吹立宪,或投身北洋体系及投靠本地官僚势力。
仅仅6年,局面就一发不可收拾。这是废黜科举的大幸事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晚清时期,随着亡国灭种危机与日俱增,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开始认识到传统的教育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弊端,并提出改革和废除科举制的构想,二十世纪初科举制最终被废除。科举制的终结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是近代社会转型,另一方面是科举制度本身危机重重致使废除科举制势在必行。科举制废除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我国教育近代化和价值观的转变,但同时科举制度废除后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科举制度是袁世凯废除的。
科举制度这独具中国特色的选拔机制,在当时已经成为培养新型人才的拦路虎,应该被废除,这是袁世凯处于公心考虑;与私,袁世凯非常痛恨科举,他两次考秀才都没考中,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但废除科举制度,阻力也是非常大的。几百年来,那些凭借科举考试成为上层精英早已通过同学、同乡、师生关系等结成巨大的势力集团。袁世凯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废除科举要一步步来:
第一,不动现有的官员,仍让他们继续做官;
第二,为那些证准备科举的人另谋出路,在全国各地建立新式学堂,让他们去新式学堂重新深造,学完之后合格的同样可以做官;
第三,拿出一笔经费,选派留学生去国外学习。
1903年3月,袁世凯上奏慈禧请求废除科举,受王文韶等阻挠,未获批准。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联合张之洞、端方等封疆大吏一起上奏《请废科举折》,慈禧批准了,并于同日,慈禧下诏:所有科举考试全部停止。
如此,传承一千三百年、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度,几经周折,终于被废除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科举制度建立之初,相对于当时流行的九品中正制的门阀官吏选拔制度,无疑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越来越僵化,尤其是到了晚清后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相对于西方来讲,科举制度越来越显得不那么光辉灿烂,反而显得越发的僵化和陈腐,最终被废除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科举制度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也一直是在变迁之中的。在先秦时代,官员的选拔主要在贵族中来选取,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个人生下来是什么阶级,最后就是什么阶级,这也是为什了商鞅变法会将军供与爵位相挂钩,而经此变革后,秦军就变成了虎狼之师,主要就在于在当时要想正常的改变自己的地位太难了,战场可谓是唯一的途径了。
到了汉朝,主要是由各级、各地政府来举荐人才,我们今天还很熟悉的孝廉就是由当时郡这一级政府举荐的人才。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汉朝之后,魏晋南北朝时,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但是,这一时期,门阀制度过于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这对于皇权是极为不利的,也不利于朝廷吸引人才。
后来隋文帝统一了天下,创立了科举制度,并在唐朝得以完善和发展。科举制度的创立的目的,在于选拔满足朝廷治国理念的人才,广开人才的来源,打破门阀对于权利的垄断。天下人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做官,这相对于九品中正制下的血缘关系,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科举制度的僵化
一种制度,如果不能持续的改良,就有可能不吭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垃圾篓。科举制度也是如此。以科举制度考察的内容为例,科举制度设立之初,考试内容虽然以儒家为主,但还有其他的内容,如唐朝常设科目有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但到了宋朝的时候进士科演变成为了科举制度中唯一的一科,想要通过考试必须要通过由皇上主持的殿试,可以看到考试的内容是越来越窄。到了明清时,科举考试内容更是僵化的令人不能理解,就是华山一条路的-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就是从儒家经典中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就是说连文章的格式都已经规定好了,对于人的束缚可见一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