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封建时期有没有批判封建制度的文学作品?
封建,制度,都是中国古代封建时期有没有批判封建制度的文学作品?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国古代封建时期有没有批判封建制度的文学作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弄清什么叫封建制,中国古代只有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即封建制)。到了春秋时期,所谓礼崩乐坏,即封建制解体。秦统一中国,开始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此后大体沿袭秦制。中国古代文学如果指秦以后的文学是没有真正批判封建制的。因为秦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其主要矛盾并不是象西方那样的农民阶级与封建庄园主的矛盾,而是人民大众(包括农民,地主甚至部分员)与官僚集团'(包括皇帝)的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人民大众对王道,仁政的要求与统治集团不施仁政残害百姓的腐朽政治的矛盾。是道与非道,义与非义,礼与非礼的矛盾。这一点,只要读一下《水浒传》就清楚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以说没有,因为我读了不少中国的古典小说,他们抨击的都是局部而不会是整个封建制度,甚至他们即使批判政府腐败与官场,他们也不会认为封建制度有错。要我说,文学能不能承载一个这么大的题目都是两说。但是略微靠近一点这个大题目的比如清末的小说,“四大谴责小说”中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这两部。
(《孽海花》作者曾朴)
而且封建制度这个概念应该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这应该是清末西方的创造。我为什么要提这一点?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一句话:
我们这几十年来,一般人认为中国从秦汉以来,都是封建政治,或者说皇帝专治,那是和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的。
如果要算专治,明清两代还算得上,之前的朝代到秦汉称不上专治。因为这个封建制度所强调的矛盾,并不是中国秦汉以来的社会矛盾。这种西方概念上的“封建矛盾”在中国秦汉以来并不怎么明显,又怎么催生文学作品?
而像政府腐败等制度上的缺陷,不仅仅是封建独有,这种政府的无能或昏庸并不是封建的产物。而像明末的那几个民主思想家,他们可能贬低了皇权,但是中国自古皇权与政府是有分别的,而且他们所遵守维护的照样是那一套发源于孔子的价值观。
(明末那一批所谓的民主思想家代表,黄宗羲)
我大概看了看其他的回答,有一些有道理,但是有一些根本不对,你像《儒林外史》批判的是封建制度吗?并不是,而是科举制度,而且还是僵化了的八股制度。它不是以小见大吗?是,但是《儒林外史》并没有触及到封建制度这一点,像其中塑造的“完美儒家君子”比如庄绍光等,就是“君君臣臣”与“仁义礼智信”的维护者,而吴敬梓对他们字里行间都是认同与赞美。
还有很多,不一一反驳了,在我读过的古典小说中,没有哪一部能触及到这个题目的。在那种价值观下,他们会认为人有对错,但基本不会对他们头顶上的“天”提出质疑。
(吴敬梓,我非常敬佩与喜爱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孙悟空。相比现代,古人有太多的压抑和不自由,因此在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他们创造了孙悟空。这种沉闷背景下,文学是创作者的天堂。
文学作为创作者的一种自我书写,潜移默化中无不或深或浅渗透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纯粹的审美是不存在的。经过历史长河的挑拣,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多因其思想及艺术的高度融合而熠熠生辉。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得不提到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性。
古代封建作品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由沉默不敢言到呐喊大驳辩的阶段:元明清前文学作品的"怨"是克制而隐忍的,元明清始,文学作品的"怨"是蓬勃而恣肆的,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环境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给了文学发展以极大自由,学界有中国文化"轴心时代"之说。进入秦汉大一统时期,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中国开始了漫长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之路。唐宋,文学的自由得到了松绑,唐朝迈向封建社会之极盛。降宋,文学体裁逐渐自由化及市民文学兴起,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侧面折射出封建社会专制统治力威严的下降。北宋婉约词对权贵雅士沉溺酒色姿态之铺陈,南宋豪放词对家园尽毁之无力无奈,封建社会的颓态初现。元、明、清,封建社会的丧钟逐渐响起,杂剧、小说等市民文学如雨后春笋般勃发。封建制度之颓在后期必然要进行一番挣扎,反映在政治上即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度达到巅峰。政治和思想的双重高压绷紧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引起受压迫者的反抗,在文学作品得以中尽显。从元开始,对统治者及上层权贵的批判由文绉绉的劝谏与隐性批驳转化为毫无顾忌的批判与讽刺。大厦将倾之势在戏曲、小说中尽显,文人利用他们敏锐的政治嗅觉写出了封建社会的暮年。
元曲中,关汉卿《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个严格遵守孝道、贞节等伦理观念的善良女子,即使经历了失母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仍然没有悖逆封建的伦理纲常,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毁灭了她心中最后的希望。她觉醒后的反抗是临死前的三桩誓言:"一腔热血飞白练,伏天降下三尺瑞雪,楚州大旱三年"。一个遵守伦理纲常的女子丧生于她所维护的封建秩序中,窦娥的悲剧形象是对元代社会最有力的控诉。白朴《墙头马上》传达了青年要求婚姻自由的坚强意志和对爱情的忠贞的思想。"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裴少俊、李千金的自由结合反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他们不顾家长的压迫,坚持不屈,裴少俊进士及第后,他的父亲就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大团圆的结局,既是一种对婚姻自由的美好希冀,同时也揭露了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者的虚伪和势利。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同样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女性形象。倩女魂魄的自由和在床上的病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床上的病体是当时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痛苦的真实再现,肉体的不自由和魂魄的自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通过倩女魂魄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最终魂魄与身体合一,爱情得以圆满。备受压迫的社会生发了创作者和普通民众更多美好的向往,这些朴素的愿望在当时都是一种奢望,我们可以感触到那个时代的僵硬。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