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隋唐时期可以实行科举制,不用九品中正制选官?
中正,科举,门阀为什么隋唐时期可以实行科举制,不用九品中正制选官?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士族们为什么不反对科举制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千多年前的隋朝,隋炀帝继位,为了摆脱利益集团——关陇贵族集团的控制,他建东都、开运河,从地理空间、政治版图、经济基础等方面逐渐开始跳出关陇贵族集团的包围圈之后,就着手谋划从最核心的人事制度方面跳出关陇贵族集团的包围圈。
原来,在隋炀帝刚继位的初年,他的宰相班子,6个人中5个是贵族集团的代表,具有非常浓厚的“关中本位”色彩。
其实,不仅宰相班子的构成是这样的,整个高级官僚层的构成都是这样,关陇贵族集团通过不合理的职官制度,牢牢把持着隋朝的朝政。
于是,他从大业二年开始,陆续对官员制度进行改革。
大业二年,隋炀帝增加了进士科,正式确定了科举制度,相当于我们现在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创设科举制,是隋炀帝的“一小步”,却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步”。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开始走向终结,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与到中央政府中来,既为国家选拔了真正有用的人才,又让政府的代表性更,广泛合法性更高。
把出身门第高但不学无术的人挡在了官场外,提高了官员的整体文化素质。
把人事权从地方豪强世族手中“解救”出来,重新回归到中央政府手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政局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正因为有这些明显的优点,科举制度被历朝历代所沿用,一直到清末。
大业年间,考取进士的有房玄龄、杨纂等人,后来都成为名留千古的贤臣名相。
其实,他的前任隋文帝建立隋朝时,就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人事制度进行了初步整顿,但仍然存在着队伍庞大臃肿、机构设置不合理、品阶制度繁杂混乱等众多严重问题。
隋炀帝的人事制度改革,基本上消除了以上弊端,这些改革奠定了唐代官制的基础,影响非常深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就涉及到了皇权和门阀士族或者关陇集团的利益纠纷了。
九品中正制是陈群建议曹丕实行的,具体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就是说,在在这个品级制度里越高,官阶越高,仕途之路也越好走。
九品中正制(图片来源:网络)
问题来了,这么好的制度为啥隋唐不用呢?因为在曹丕设立了这一制度后,九品中正制实际上后期已经是门阀士族手中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了。门阀士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支连皇权也撼不动的力量,他们掌控朝中大权。有了曹丕的九品中正制,他们更是如虎添翼,把控帝国的走向,造就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景象。
随着门阀士族和关陇集团的兴起,九品中正制已然不可用,科举制顺应历史潮流应运而生。九品中正制的缺点很明显,只要有人把控人事任命,那这个人就可以无限扩大自己的势力。但是全国这么多官员,显然靠皇帝一个一个去检查那是不可能的,于是这其中的贪腐问题和皇权对立势力问题就出现了,科举制完美的避开了这些缺点,有一部分原因是科举制实行的时候正是门阀士族衰败的时候。
科举考场(图片来源:网络)
杨坚建立隋时,本身就是获得关陇集团的支持才得以建立。杨坚深知门阀士族或关陇集团把控朝局的可怕,于是他开始扶持与门阀士族对立的寒门士子,科举制的雏形因而诞生。到了隋炀帝时期,创进士科,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又进一步发展,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结语:科举制的创立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打压门阀士族垄断政治资本。后来的朝代,至明清,科举制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是贯穿中国古代史的一束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政权,用来选拔官员的渠道。说白了,就是由士官把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中央再按等级给予相应的官职。
起初,九品中正制度,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到了两晋时期,中央政府就发现,自己在为地方门阀在做嫁衣。你想,官员等级是靠士官给予的,他们很容易结成同盟,将士官视作自己的伯乐,这就导致他们“门生”、“故吏”遍天下。只知故主有恩,不知“皇恩浩荡”。
所以到了东晋,干脆玩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把戏,实际就是王权完全要依靠相权,也就是这些江左豪族的势力才能存活下去。司马王室,与其说全国统治者,倒不如说是王、谢、庾、陶的政治傀儡。
后来,由北方鲜卑人建立的大隋政权,最先实行科举制,这其实是历史所驱,因为人们已经看到九品中正制,只会导致封建门阀林立,培养贵族的骄奢淫逸,两晋也由此亡国。
而鲜卑人的政权说白了是军人统治,军人靠什么,靠军功靠实力。由此他们推出科举制,可说最能代表古人的文明意识。它打开了庶族通向仕途的阳光大道,它是一条人才上升阶梯。有了它,万千贫民,金鸡变凤凰不是梦!
不过,刚开始科举制只开了一条小缝,录取人数也是个位数,绝大数官员还是通过九品中正制选拔而来。
到了唐朝时,科举制才逐渐受到精英分子的推崇,“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见大唐读书人有多么痴迷于此。
但科举制录取人数还是很有限,进士科每年只取二三十人,明经科也就百多人。而且即便你当上了进士,受到万千追捧,还得“守制”四年,等朝廷有配给,你才能做官。唐朝的科举,可说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正因为这道曙光,到了大宋,让世界看到了我们中华文明的骄傲!
上一篇:初学者如何练好水彩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