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无为而无不为”?
不为,道德经,老子如何理解“无为而无不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所以,即便是政治这种积极入世的存在,在道家思想里面,也颇有些“自然无为”的意味。毕竟,老子发现“无为”状态下的万物,能够在自然界中自然生长,而自然则是最好的状态,那么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自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呢。
老子在政治上所提倡的“无为”,不要简单理解为老子提倡人重回原始社会,虽然老子之无为思想看上去真的很像,但是,“道”的特点是顺其自然的,并非一层不变的。人类社会出现,某种程度上也是自然演变的结果,只是人类社会中的灾难,大多是人为的结果,也就是人之贪欲的结果。
所以,老子之无为政治,提倡君主不要对百姓生活有过多的干预,实则是要君主抑制自身过度之欲,不要发布过多满足自己私欲的赋税政令。但是,这并不是说要君主什么政令都不颁布,虽然理想社会下,君主看上去还很有些无所事事,但是这毕竟还是人间,距离所谓的“理想”状态还真是有很大一段距离。
家的道从来不是僵化的,什么历史时期,就有适合该历史时期的道,那么就这种逻辑在治国上说,什么历史时期该制定什么样的政令,当属社会大环境决定的结果,而非掌权者一人好恶决定的结果。说到这里,想必道家在政治上的“无为”思想,大家大抵也有一定的把握了。
3、总结
综上所述,所谓的“无为”则是道的特性,通过类比“自然”在无私欲之无为状态下成就万物,我们就不难理解,“无为”实则便是和“自然之无私欲而为”类似的状态。因为无私欲去作为,所以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成就万物的境界。
而“无为”在政治上的表现,实则是君主根据时代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相关政令,而非根据一己好恶而胡作非为。这样理解,可能更合适一些。
图片来自网络,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而无不为”观点?
老朽是退休外科医师不敢妄称高人,只是悟出点门道,就试做解读权作讨论吧。此语出自《道德经37章》,原文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直译或为可 : 道常无私自作为,而能做到无所不为。侯王若能坚守无道外之私为,天下万物将自行稳定转化。转化中而有私欲发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实阴阳辩证法理。无名之阴阳法理,那亦将强调不道外私欲。都不私欲而以转平静,天下将自行稳定和平发展。
解密老子道法有以下体验。
首先,老子《道德经》是完整中国古典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理论体系当由“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三基构成。故择出《道德经》某一句话或某一章节,离开上下文连贯,都不能做出老子道法科学解读,甚至有各种不同解读。如老子哲学是以每四章为一道或法,除一章是总论外,2--37章“道经“阐述了世界九个天道规律,前12章即2--13章是思维科学(人脑)物质与精神相互“难易相成“主导规律;中12章即14--25章是社会科学精神政治与实践经济相互间“高下相倾“主导支配规律;后12章即26--37章是自然科学实践创造与物质财富间“前后相随“主导支配规律。每个天道规律都必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前后四个程序,以此解密37章是物质财富“势成物质有无相生“结果程序,表现为“天下万物(物质财富)都是原有生于已有,新有又生于无“即有无相生辩证法理运势结果。或才是“科学发展观”。
其次,为何“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则无不治”或无为而治”?首先,应明确老子哲学是“唯道”即社会“道治”哲学,非唯心唯物与“人治“主导,故只有站在人与社会是客观“道治“立场上观察问题,才能解读认知解决当今社会所有问题。其次,道治是指”实践经济“有自己固有支配规律,独立存在而不可因侯王意志指令所改变,故老子反复强调侯王对社会实践经济要“无为“要有“不与实践经济规律相争之德而无道外私欲作为”,方能实现实践经济无所不为与稳定大治发展,故古人总是强调无“过欲私欲“方能稳定公正。其次,老子将实践经济支配规律界定为“集体实践与个体创新”辩证法的规律《见道德经2章》,又可将其分为自然科学“物质实践“与社会科学“政治实践“两个不同科学侧面规律,两者又共同组成“实践科学体系“,其医学就属于“实践科学体系“。如马克思主义趋向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生产实践,故提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而政治实践趋向于社会侯王臣公将天道支配指令“道理化“政治作为之后,又转化为社会物质实践创新创造动力的治理过程,乃“道内“经济治理职责,故老子称实践经济治理是“不(与经济规律相)争之德与用人之力”《道德经68章》,毛泽东也叫“掌握宏观方向与使用干部”,故道内作为重在“使用干部民众之力“,研究发现是”使用“干部民力发展经济而非直接有为插手管理。澄清观念才能分清“有无与无为“判定标准。
再次,精神政治“长短相形”道法是侯王政治作为支配规律,而实践经济治理则是“宏观道纪调控与使用民众之力”,使用民力重在”民生治理与教育选用“干部人才。“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经77章》。故人之道使生存贫富差距加大到一定限度,天之道就会支配社会产生混乱,并常以战争促使社会财富行“损有余而补不足“公平重新配置。老子将五光十色政治目的界定为“为腹不为目“经济目的“《道德经12章》,在经济治理上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道德经75章》。即民之饥荒、民之难治与民之轻死等与上层食税之多、悖道作为与求生贪腐紧密相关。故民生重在贫富生活差距加大,才是最不安全稳定因素,而只有”有道法之明君“者,才能做到“有余以奉天下民众均衡配置”,故可预测:早晚都要建起有一定差距基本生活水准的“保障基本,奉献提奖”半供给制分配体制,基本生活公平配置,才能调动使用干部民众之力。民众治理亦民间疾苦治疗,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而将大多数干部民众从“吃住工、医教养“的民生束缚中解放出来,才是使用干部民力与发展生产力的政治行为,故可预测: 中国早晚将“从经济建设中心“转变到“建设绿色社会生态“政治道纪纲领上来,富讲道理,有理才能走遍天下,而以道理政治作为方能调动使用干部民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道德经24章》,即瘸腿者不能站立,上跨者不能前行,只自夸经济增长者不明事理,故不破不立,不中断经济中心,就不能立起新政治道纪,而实现政治经济两腿协调走路发展。谁怕讲政治?只有美国资本主义大佬们,因为讲政治会会揭示其必将死亡的命运,马克思早有预言,不要再“盲目学美“而上当受骗了。基础与社会教育重在“改应试或应试为主教育”纲领根本转变为“应用或应用为主教育为纲“,毛泽东已进行大胆尝试,应研究发扬与完善。用人重在知人善用而不错位,教育使用中选用、教育使用适度而转“两不相伤“,应在“应用教育纲领“主导下,调动从事教育事业干部民众能动性而创建起新基础与社会教育法理规矩。“治人事天,莫若嗇,夫为嗇,是謂早服“《道德经59章》,即治理人事侍奉天道,都莫如嗇刻出道纪纲领,才是叫早服从天道法理支配,“能知古始(古来始动法理),是謂道纪“《道德经14章》,而抓不住道纪纲领,”胡子眉毛一把抓,抓不住主要矛盾”就会让干部民众无所是从,是毛泽东思想重要方法论。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64章》,或人尽其才,物尽物用,才是“治人事天,莫若嗇”,而实现经济社会规律性和平发展的重要辩证方法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