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阳明知行合一通俗点怎么说的清楚?
良知,自己的,的人王阳明知行合一通俗点怎么说的清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果“仁、义、礼、智、信、忠、恕”是没有用智慧来行持它,可能就产生了某种虚伪的行为,如仁义就变成了假仁假义。
从佛教的见解来看,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就是一个笑话。因为龙场悟道就是在无分别智所涉的范畴内,根本没有跳出三界,连还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的没达到,真不知道王阳明悟的是什么道,也许只能叫做人天之道。
也许公知们和教授们并不赞同我这些观点。首先要说的是,公知们和教授们他们的知识是很丰富的,他们的智慧是很缺乏的。他们就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八正道。首先他们的正知正见不具足,他们大多数搞不清楚什么叫真正的正见,只是人云亦云而已。在他们的心相续中,对正精进更是不知为何物了。
王守仁所谓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以及他的心学,其实跟禅宗毫无关联。他只不过是盗取了禅宗的有些智慧而已,而且还反过头来否定佛教。本来道教儒家思想应该是: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不知道报恩,只知道报仇,不知道他这样做,有没有智慧?!
自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广传顿悟教法以后,在唐宋两朝极为兴盛顿悟南派的教法,其禅宗智慧在大众之中开花结果,使文人和普通人普遍地所接受了禅的大智慧。儒家和道家尤其受到了震撼,他们曾经把这些智慧想转入他们的教内,换个名称换个叫法。就有了现在的字同义不同的观点,大有鱼目混珠之意。大家应该警惕了。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被无知者炒上了天,大家就不必跟随了。因为在这些没有见解的人的语言里,你找不到他应该拥有的智慧。而且还会被误导而堕入深渊。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和知行合一,其实跟般若智慧毫无关联,与解脱之道也毫无关联。说白了就是一种分别妄念的行径而已。仅仅属于正世俗的知识,并非是智慧。这一点大家应该要认真的认识清楚。
龙场悟道和知行合一一样,没有一点点趣入般若自性的痕迹,更谈不上有什么真实的证悟。在共同乘的功德上,还属于三界所涉,还远未出离三界,跟解脱的智慧更没有一点关系。
在历史上某些人是有自己的目的,把王阳明炒得很高。大家就没有必要仅仅跟谁去炒作王阳明,因为那浪费了你的时间,损害了你的智慧,失去了宝贵的人生的价值,对于一个要解脱于三界的人,这些毫无意义可言。心明眼亮者不被其迷惑。
王阳明就是一个历史的笑话。他的那些事迹被一些无知者炒的沸沸扬扬,其实这正是他们的没有智慧,也无所事事的原因,才有了层出不穷的躁动。
王阳明已经远去,我就不送了。
文/心智无碍 畅游虚空
图/来源于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向内寻求,激发自身原本具足的智慧源泉,才能创造出我们能想到的一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讲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当时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知道王阳明为什么要提出心学的问题,并且是如何解决当时的问题的:
阳明心学并非明朝的官方学问
首先,要明白明朝的官方理论基础是“程朱理学”
朱元璋出身寒微,从一乞讨的黄觉寺和尚起家,而当时元朝之后的文人学者受到官方的压制,并无太多的权力。
所以,明朝从一建国起的立足点就是更接近平民,而反感传统士族集团。明王朝延续了元朝的科举内容,为了让大众都能过有机会获得做官的机会,采用的是朱熹所作的《四书集注》而非《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四书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著作。五经就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是元朝以来科举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有两种原因:
朱熹为《四书》所作的注,成为元明清科举考试的核心教材
其一,《四书》远比《五经》内容要少的多,并且简单的多。要读通《五经》中任何一部著作,都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积累,有的甚至需要数代。
那么,传承数代,就会形成传经家族,只有他们能够升官,从而垄断的当官的渠道。而大家族之间互相盘根错节,自然会削弱皇权,这点来说,朱元璋是根本无法容忍的。
而采用《四书》,那么内容就会简单得多,很多普通读书人,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而当官,这是划时代的转变。
其二,给四书作注的是朱熹,同样姓朱,这样朱元璋就可以声称,自己祖上所作的著作的科举考试范本,那么很多读书人就会更认同明王朝统治合法性。
其次,明朝的实际政治状况
朱元璋使用朱熹注《四书》,给文人带来相当大的变化。
《四书》更注重个人道德,而《五经》更注重实践,所以这种教育体系的转变,使得明朝的士人往往以道德君子自居,但是在实践中却毫无用处。
并且满口天理、仁义、道德,实际行动中,要么是迂腐不可救药,要么就是伪君子,满嘴道德,实际所行全是个人利益。
这种理论与行为的差异,成为了当时的普遍现象。
这背后不仅仅是理论上无法指导实践,还有更现实原因,就是明朝官员的工资水平实在太低了,明朝一品官员月俸87石,就相当于一万多块钱。
一品官就是国务院总理级别,每个月发一万多能够干什么?
至于,普通县令,也就是一两千块钱,勉强维持温饱。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和现实利益之间就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所以,显然大多数官员收入绝对不是靠工资,而是其他类型的灰色收入。
朱元璋,终其一生不断地与官员的腐败作斗争,可是一辈子到死也没解决!
这种体系导致了,平常所教、所学、所说的都是“为国为民,仁义道德,天理纲常”,但是实际所行,却是需要各种利益交换、暗箱操作,从而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问题。
而程朱理学根本解决不了这种问题,反而造成了很多官员严重的人格分裂!
道德、理想与现实的利益、制度之间的冲突,是阳明心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就面临过这种问题,内心出现过各种各样矛盾。如果按照程朱理学混官场,肯定处处碰壁,最终啥也干不成!
上一篇:怎样理解“书画同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