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阳明知行合一通俗点怎么说的清楚?
良知,自己的,的人王阳明知行合一通俗点怎么说的清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能行是真知,真知必能行。理论实践相统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就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那另一个是王阳明,能称为圣人的人,可见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而“知行合一”是他众多思想中最有代性的,后人在知行合一后面加了另半句后缀来解读,虽然各有各的理解,每种都很棒,但感觉又有一些欠缺。
我曾经在贵阳的观山湖工作生活三年多一点,王阳明先生被贬在贵阳的修文龙场也是三年多,距王阳明工作的地方相距约20千米。在贵阳的大街小巷都挂有王阳明很多很多思想的标语,感觉很震憾,是何方神圣能使一方政府如此尊崇,所以想看一看王阳明的所到的地方,有幸来到修文参加王阳明的纪念馆,深刻感受王氏思想。所以“知行合一”我有一些肤浅的理解:
一方面是认为“做说的”和“说做的”,做说的意思为说过的就去做,不只要求别,不只嘴巴纸上谈兵,让人认为是假把式,正如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做不到的怎么能去要求别人哩;说做的意为做过的就要说,把做过的事说出来,为自己与别人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方法,只做不说没有理论依据等于蛮头苦干,空谈定误国,实干也难兴邦。
第二方面理解是“知”知识或理解,“行”为行动与实践,知行合一的意思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曾经做过笔记的一段话“心走得太快,脚会迷路;脚走得太快,人会摔倒;心走得太慢,会苍白了现实;脚走得太慢,梦不会高飞。人生的精彩,是心走得好,脚步也刚好。”分享给大家。陈胜吴广起义没有理论做为依据,最后兵败,被后人定性为农民起义。我敬佩的牟其中牟老想开发满洲里打造一个东北的香港和炸开喜马拉雅山脉把印度洋的暖湿空气引入我国西北建一个西部江南渔米之乡,两个项目都未成功,自己却身陷囹圄,典型的想法太多没有行动。
“知行合一”,每个都有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谢谢您的阅读,如有说的不到之处,还望您能指点一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从行上知,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从考试上知。
行,从知上行,而不是像奴隶一样盲从地行。
知行原本合一,仅仅是因为适应大规模教学的需要,才把知与行分开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把知道的结果用行动做出来,形成一个整体和体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我是张三疯,也来回答一番。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如果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首先要读懂王阳明心学核心的四句话,那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以上四句就是有名的王阳明“四句教”,如果要深入了解“知行合一”,那就先了解心学核心的“四句教”。
天泉证道
当年围绕这这四句话还有过一场精彩绝伦的大辩论,甲方和乙方分别是王阳明的两个徒弟,钱德洪和王汝中。
乙方说四句教的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既然心是无善无恶的,那所行之意也是无善无恶的,那还要格什么物,四句教的后面三句岂不是都是废话?如果所行之意有善有恶,还需要良知去格物,那第一句就是错误的。
甲方思虑好久后,说道:“心体天生无善无恶,但是人生在世,心体或多或少会被外物所玷染,这才导致了所行之意有了善恶,所以我们要用良知去格物,存善去恶!”
甲方乙方争执不下,只有请王阳明来裁夺。
王阳明笑着说:“四句教其实是要区分对象来说的,对于心存光明良善的人只需要说第一句和第三句,他一听就明白了,因为他始终在行良知,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对于良知被蒙蔽的人就要说第二句和第四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去恶是格物’,告知他,他的意有善有恶,千万要谨慎小心,凡事要摆正念头”。
这就是历史有名的“天泉证道”。
知行合一内核思想“四句教”
对于王阳明来说,心体无善恶之分,天地万物也是不分善恶的,但是有些人的心体终会被外物影响,所以意才出现了善恶之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判断善恶的良知,所以我们需要利用格物(纠正念头也就是纠正‘意’)的方式为善去恶。
上一篇:怎样理解“书画同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