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阳明知行合一通俗点怎么说的清楚?
良知,自己的,的人王阳明知行合一通俗点怎么说的清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是云参谋,利己利人,敬请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是明代理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命题。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和"行"是统一的。王守仁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知行合一。他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一一"知行和一"虽然能够深入地认识到知和行的内在同一,但它因陷入意识里面,乃至于用知吞没了行。
一一知和行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
一一宋代儒家从分离的角度看知行的先后,并且寻求外在的统一,产生满口道德,言行不一的弊端。
一一明代儒家则从同一的角度看知行的统一,而把行融入知中,导致瞑目静坐,空谈心性的流㢢。
一一王阳明认为知行之间存在双向联系,知能必行,能行必知。
一一孙中山则切断了从行到知的联系线。认为:能知必能行,能行未必知,不知也能行。他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饮食烹饪技术精良,但中国人对食品消化,营养搭配,生理等科学一无所知。如果等待认识完善知识完备后才能去行动,那一切都要被束之高阁了。但是,虽然说这能鼓励人们大胆干,从事建设活动,但也会产生忽略认识而重蹈"冥行妄作"的后果。
一一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科学地阐明了知和行的关系。《实践论》说:"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再回到实践去。"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起源及归宿,认识的过程好似一个圆圈,但是,从起点又回到原点并不是重复循环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循环往复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每个人都有两套心智系统,但是,没有经过“心智系统转换”训练的普通人,只会用第一套心智系统。
而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是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是“”知”的同时,就在“行”,在“行”时,同时“知”。在“行”前,不会先“知”,这就是王阳明说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人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是不可能体验到“知行合一”的,要体验到“知行合一”,就必须先学会“心智系统转换”,进入到第二套心智系统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其实,就是教人“心智系统转换”的文化。
更多关于“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欢迎大家关注:心智玩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80条/2页上一篇:怎样理解“书画同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