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阳明知行合一通俗点怎么说的清楚?
良知,自己的,的人王阳明知行合一通俗点怎么说的清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良知和行为相一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不是大师,也只是个王阳明心学的仰慕者。“知”是人天生就存在的分辨是非善恶的良知,“行”是用实际行动去检验,两者是合在一起的一种概念,不是分开来说的,这就是“知行合一”。王明阳心学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
一、龙场悟道,阳明心学出现。
在1508年,王阳明经过了从立志到学习,从学习到入仕,从入仕到贬谪,从贬谪到悟道,这之间整整经历了25年,终于在贵州龙场驿突然顿悟,被称为“龙场悟道”。每一个圣贤在成圣的道路上总是经历无数的磨练,默罕默德在颠沛流离的放逐过程中才参透了大道,最后创建了伊斯兰教,释迦牟尼放弃了王子的名份,度过无数艰难困苦的岁月,才在菩提树下悟道,开创了佛教,就连四大名著《西游记》里的唐僧,也是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才修成正果,少一难都不行,可见成圣的道路多少的艰难。王阳明经过二十五然后的持之以恒的艰苦磨练,终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个道理,意思是圣人之道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自己才能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只要遵循自己的良知,就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 的境界。
二、心学第一阶段—心即理。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朋友圈马上都知道他这个伟大的感悟了,便陆陆续续赶到王阳明这里聆听他的思想。王阳明对朋友们说:“是非善恶的良知一直存在于我的心中,因此一切的道理都在我的心上,心即理。”朱熹和陆九渊认为通过经书或者静坐,得到天理,然后才能去实行,知行是有先后顺序的,而王阳明则认为知与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那怎么样才能做到呢?据此王阳明也给出了方法:虽然通过静坐得到天理作用巨大,但纯靠静坐还不能彻底根除私欲成为圣贤,而且静坐有可能引发弊端,走入枯禅之境。于是便提出了方法论,就是在事上练。人须要在事上磨练做功夫,才有益处。 事上练,就是要广泛开展实践,在纷复的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以此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这是心学的第一阶段。“事上练”是王阳明心学的顶级方法论,它不是阳明心学的补充,而是和阳明心学理论息息相关,浑然一体。事上磨练,练的到底是什么?很简单,事上练的最终目的就是练心,炼得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三、心学第二阶段—致良知。
有了方法论以后,如何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二阶段“致良知”。什么是“致良知”呢?人的意念一经运转,就会出现善和恶的意念,若不能及时明白和区分它的性质,就会将是非善恶弄的混淆在一起,这样的话,若想让意念始终真实纯洁,是做不得到,因此想要将意念变的纯正,就必须在致知上下功夫。致知就是指达到我本心具的良知,这和孟子提倡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同一种道理。这种知不需要思考和学习,就能知道,因此称他为良知。良知存在于我们的意念之中,无论它产生的是善念还是恶念,我们心中的良知都会明白,天下一切事,都是良知的事。“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在良知的前面冠上一个“致”字,就恰如其分地点出了核心。
四、心学第三阶段—四句教。
什么是四句教,在王阳明平定广西的路上,距龙场悟道20年后,王阳明在“心即理”、“事上炼”的基础上,提出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我们简单举例说明:我们坐在步行街旁看美女,这时突然发现一个小偷正准备对一位美女下手,我们的心马上就会灵动起来,这就是“意之动”,它会产生两种意念,一种是“善”,一种是恶,善的意念告诉我们,一定要去制止这个小偷,这样才是心中良知的做法,恶的意念告诉我们,小偷偷东西关我什么事,我只需要在这里看热闹就行了。如何知道哪种意念是善,哪种意念是恶呢,因为我们心中本身就有明辨是非的良知,所以我们能分辨出哪是善哪是恶,因此我们就要去“为善去恶”,我们必须去提醒那个美女或者是制止那个小偷,这就是炼心,将自己的心炼成仁者的心,那样我们就无敌了。
综上所述,其实“知行合一”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验证自已心中的天理,做该做的事,做善良的事,摒弃恶的意念,存天理去人欲,这就是知行合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其实就是妄念。
知:就是你知道的,或者是你的知识,或者是你的观点、你的看法。
行:就是指你的取舍,你的行为,你所选择的方向。
“知行合一”就是把你的认知和观点,跟你的行为理念,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去证明。其实与是某个方案或者某个意趣、某个行为合二为一;这些都不是般若智慧,其实都是一种妄念分别。
现在某些没有智慧的公知,把知行合一炒的太高了,他们再结合佛教所说的智慧,已经是远远超出了王阳明所能认知的的平台。大家都被公知们忽悠了。
自从王阳明龙场悟道以后,他那些无分别智被有些教授、公知炒得莫名其妙的高。其实这本身就是公知和教授们的认知不足吧。他们根本就搞不清楚什么叫无分别智,什么叫真实的智慧。所以才他们把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看得相当相当的高。说白了,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就是共同乘的诸禅天境界。连这一点都不懂,这些公知这些教授还在大庭广众之下说道,好可笑啊。
其实我倒建议那些公知和教授们应该先把智慧的理念补一补:要知道什么是般若智慧,要知道什么是世俗智慧,什么非智慧;什么是共同乘所涉及的无分别智慧?什么是真实的般若智慧?不然公知们、教授们一开口就是错。因为只有不以因缘而成的,才是智慧。无分别智其实就是诸禅天境界,公知们和教授们并不懂这一点。
上一篇:怎样理解“书画同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