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阳明知行合一通俗点怎么说的清楚?
良知,自己的,的人王阳明知行合一通俗点怎么说的清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你的一切所思所想都应当落实到十分具体的行动上,并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升级与填补自已原有思想的各种不良漏洞,而且还要将更卓越的思想智慧注入到自己灵魂与全身细胞核里.......如此反复践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的理解是:知识与文化学到了,必须用行动来消化验证知识的正误,通过实践来反复摩荡总结经验得出新的知识(深化改革),实是求是地踏踏实实地实钱检验真理正误。跨飞跃,升级,拓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践行,
就像佛学话里面说的,悟后起修,不仅仅要知道道理,而且要去践行道理,
践行道理和知道道理,二者结合就是知行合一,
包括国学文化里面的《楞严经》里面是这样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一切还是要自己去践行自己去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经常被误解为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然而,如果仔细读过《传习录》,就会发现,它们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就是将知与行合作一处,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这里的知,就是指知善知恶的良知 。良知人人都具有,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人可以意识到并判断自己的行为,能够辨别善恶,并做出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单纯为自己的本能和外物所驱使。
只是良知有时被私欲所隔断(宋明理学并非禁欲主义,所说的“人欲”“私欲”往往指的是不正当的欲望,正当欲望也被看作“天理”,例如饮食是天理,暴饮暴食、铺张浪费就是“私欲”),或为利所诱,或为威所屈,或畏难而退,对善恶也变得麻木,如同一面铜镜上生锈蒙尘,不能照物。
当良知不为私欲所蔽而显现的时候,在王阳明看来,这便是行了。例如,当你看到一个遇到困难的人,产生去帮助他的念头,这便已经是行了;如果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你又没有去帮助他,便是良知又被遮蔽。一善念产生,便已是行了,在王阳明看来,一恶念产生,便也是行了;而绝其恶念,同样是行。很多道理人们自认为从小就知道,可是这些道理并没有体现在他们的行为当中,在王阳明看来,这并不是真知。就像将百科全书储存在电脑里,电脑并不因此而“博学”一样。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就是要使良知时刻关照着人的行为和心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使人不会失其本心,不会让意志为外物所动摇,沦为外物的奴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
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從古為今甪的角度,僅以現實意義來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本含義是實踐的人民性的大眾哲學,原本是受其理論指導的,人民大眾的社會實踐活動,這種實踐哲學的精神概括起來就是,理論聯系實際,有的放矢,事實求是,學以致用,天人合一,格物至致,行勝於言,言行一致,經世之道。知行合一,不單純從一成語意義層面去理解,而是把它放到整個中華民族時代精神的升華的哲學中去把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怎样理解“书画同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