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阳明知行合一通俗点怎么说的清楚?
良知,自己的,的人王阳明知行合一通俗点怎么说的清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初看这段话我也觉得有道理,是的,有了“知”才会去“行”,知道了再去行动,这话没问题!
知行合一
但是王阳明不是这样理解的,他说:“知行之间并没有先后顺序,本来是合一的、一体的,不该有先后顺序。人必须有想吃东西的心,然后才能认识食物,想吃东西的心是意念,就是行动的开始。食物味道的好坏,必须入口吃过后才能知晓。其它知道汤才喝、知道衣服才穿、知道路才去走,同理一样。”
放在我们现在,这句话仍然充满哲理,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先学习的愿望,只是看到书本才想到学习,那他就不是发在内心的主动学习,学习对他来说就是吃苦受罪。但是如果他想读书,心里已经在“意念”学习了,那他就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学习,即使再辛苦他也是不觉得的,比如《囊萤映雪》的车胤、孙康;《凿壁偷光》的匡衡;吃辣椒御寒为读书的毛泽东;格竹子格到吐血的王阳明……即使很苦,却丝毫没感觉到苦,反而觉得很快乐。
这个原理放在职场上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员工“看到”活了才想到去做事,虽然做得很用心,但并不是主观欲望,而只是被动工作,为了一份养家糊口的薪水。所以工作结束会觉得很累,没有心流体验。再看那些成功人士,比如比尔盖茨、李嘉诚、马云等人,都是在工作中找乐趣的人,因为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是全心身投入,把效率做到极致,才有了那么大的成功。
先行后知
“知行合一”我们都认为是“知道了行动起来,两者合一即可。”其实,这种理解是错的。更确切地说,“知行合一”如一定要排顺序的话,应该“行”在前,脑子里先“行动”,先演习,有这样想法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成功。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被关到监牢后,枯燥无聊寂寞孤独的日子,他就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练习打高尔夫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到出狱那天,他第一件事就是直奔高尔夫球场挥杆打球。
你猜怎么着?他居然很顺利,并且完美地打出了他脑中演练了无数次的高超技术。
可惜,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只是跟顾东桥一样的思维,所以注定平凡。而那些真正领悟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并真正践行的实干家,往往就是那占少数的成功人士。
对照一下古今中外的名人,你细品,细细品,看是不是这个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有3层意思:
第一,知道做不到,就是不知道。
一个有烟瘾的人,如果不能戒烟成功,就不知道什么叫戒烟;一个人无论多么熟悉汽车知识,如果不能平稳地把车开起来,就是不知道怎么开车……
只有做到了,才算真的知道。比如一个真正的孝子,尽心竭力地侍奉父母,这样的人才真正懂得孝道,而那些只是嘴上高谈阔论孝道,而不去尽孝的人不是真懂孝道。
第二,知和行是同一件事,知和行不是二,而是一,就像阴阳两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功,知行是一个东西,怎么能不合一呢?
第三,即便从获取知识的层面来说,知行也是合一的,因为意识活动也是行。比如学习知识、技能,你需要看书、听讲,你起了这个想法时,就开始行动了,意识活动也是一种行。
知行合一,最大的误区就是,知是知道、懂得,行是采取行动,这是两件事,因为现实的工作都是先知后行的,比如,先是目标、然后计划、再采取行动,大家都是这么工作的。知行怎么可能合一呢?
应该说,在没有做到之前的目标、计划都不应该算作知,而只是一个想法而已。你觉得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道法规法理行动行为做到内外统一叫知行合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简单点,这个世上几乎没有人能完全做到“知行合一”,包括王阳明本人在内,因为它是指——
只有经过切身实证的“道理”,才是智慧,否则就只是“自欺欺人”的文字游戏。
举例而言,
许多人都“认为”读书好,但是他们很少读书,而事实上,这就与“认为读书不好”没有区别。
因为他们只是听到周围的环境不断强调“读书好”,却没有对此进行身体力行的实践。
可是,谁没有“一时冲动买的书放在床头,翻了几页就不翻”的情况?我当然也一样。
人啊,时时都在变化,也许今天一时冲动觉得物有所值,明天可能就觉得悔不当初。
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中,会动很多念头,会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是它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不能被践行。
脱离妄想后的“知行合一”,全然做到“一念至诚,活在当下”,这何其困难,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相比较于“知行合一”,我更喜欢王阳明的另外一个主张——
格物致知。
事实上,“知行合一”是全然践行“格物致知”后的结果。
“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所谓“良知”可以理解为“良心”,当然它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良心,而是指“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问心无愧”。
生而为人,就是“一日佛,一日魔”,能在人生大多数的时间中做到“知行合一”就已是圣贤,因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妄想”的产物,而摈弃妄想让“知行二分”就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完全的“知行合一”存在。
上一篇:怎样理解“书画同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