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阳明知行合一通俗点怎么说的清楚?
良知,自己的,的人王阳明知行合一通俗点怎么说的清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没时间去研究他,在我心中他仅仅是一个神话!理解和用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就够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继承了儒家传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首先解决了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他认为,实现自身美德的过程与实践是分不开的,真诚的孝道也意味着实现美德。意识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他的“知行合一”理论基于“心即是理”,是他“心学”的组成部分。王阳明还强调,人们必须“致良知”才能重现良心,从而实现知识与行动的统一。为了获得真正的知识,人们必须“静 处体悟”和“事上磨练”。
只有这样,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才能统一起来,才能使知识和行为统一,言行一致, “满街都是圣人”的局面将最终形成。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的学说,更进一步说,是要以无所不能的生活的智慧和勇气,将世俗世界中儒家道德理想的实现视作生命的最终委托,并努力引导知识实现价值,价值指导实践,实践可以指导理想,理想可以指导社会,社会的价值仍然源于每个人的内心体验,不能偏离每个人作为生命之源的人性基础。
如此循环往复,不时的修炼人生,提升自己的境界,在形上与形下的双重关 中,不停的致力于改变言行之间的差异,使每个人都可以从虚假的自我中唤醒人们的思想。因此,知行合一的精神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人文精神,有助于人们的文化创造和人格形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因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通常意义上我们说的知行合一是有差别的。
王阳明心学里的知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科学知识,而更多的是指伦理纲常,行也不是指的具体实践,而是和 知 不可分割的一个概念。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他拿学孝来做比喻,“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
也就是说,嘴上说知道什么是孝并不算是知,只有躬身去行孝了才算知道什么是孝。知和行是不可相离的,因为知和行本质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离开了其中任意一方另一方的存在都不构成意义。
乃至于说,根本不应该有知和行两个概念,而应该用一个新的概念来代替,把知行拆开来说是不对的。
王阳明还提到“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有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也就是说,知和行根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当心中有某种念想的时候,其实就是行。
因此,王阳明对当时普遍同意的“知先行后论”做出了尖锐的批判。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却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他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是希望达到在心中就去除一切不善的念头的地步。这和他“心即理”的说法是互相联系的。
因此,王阳明知行合一不是今天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学习知识指导实践,让实践和知识同一,或者说是怎么说到做到。而是告诉我们,知就是行,两者不可分开看待,要求我们从根源上去除不善的念头。要与时俱进的加以理解和认识。
素雪禅心以诗概之心中感知的王阳明,请君评之……
也曾格竹觅良知,
理在人心故化奇。
穷究生涯极呆矣,
千秋卓著概因痴。
守仁赤子言行合,
悟道鸿儒学养之。
廖若晨星臻及圣,
信然造物有作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其实就是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杜绝坐而论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是我比较喜欢的先哲,在我的心里如神一样的存在,他的境界一般人很难企及。因此,他的人生经历浓缩、凝练出来的经验也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
看了很多高手的答题,分析得非常到位,讲解得也比较完整,但是也比较学术,不太好理解。
我就用大白话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与各位朋友探讨一二。
先知后行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道理懂了那么多,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说的就是“知行不合一”或者是“先知后行”。“知行合一”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甚至我们有时连理解都是跑偏的。
王阳明跟弟子顾东桥曾经书信探讨过知行合一,顾东桥说:“您所说的知行并进,认为不可做前后之分。但我觉得应该是有先后之分的,比如知道是食物才吃,知道是热水才喝,知道是衣服才穿,知道是路才走,从来没见过哪位没见到这东西就已经在做的。”
上一篇:怎样理解“书画同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