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儒释道”与华夏文化?
文化,华夏,道家如何看待“儒释道”与华夏文化?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是以儒也,释也,老也,皆名焉而已,非实也。实也者,心也。心也者,所以能儒能佛能老者也。知此,乃可与言三家一道也。而有不同者,名也,非心也。
以心之寂感会通,即道、即理;此阳明心學崛起之魂。而太上道可道、名可名者,心也;非常道、非常名边,不可執于名相之论;仍倡道于心(道心)之密意矣。
性体虽一,三家顯用作力不一。儒為生民行王道,釋氏为渡生而涅槃,太上為续命洐天道。
故有一理萬殊,月印萬川,六龍御天之赞。
易曰: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万物同宇而异体,大化流行而不滯。故宗一矣,易也。
而华夏文化天下一家之理想,可經天緯地,格物生民,成大同王道之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万法归一,终究是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释道三家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儒家
儒家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入世的哲学。
所谓君君臣臣讲的是为官的处世之道。
所谓父父子子讲的是家庭中的人家关系如何处理。
所谓三从四德是很大一部分讲的是夫妻,尤其是女性的为人处理的准则。
当然,现在这些准则已经不太能紧跟时代了。
佛家
佛家讲的是放下红尘,普度众生,是出世的哲学。
佛家讲究六根清净、四大皆空,就是放弃人世间的繁杂,超脱世外获得精神升华。
佛家讲究普度众生,救人于苦海。
佛家是看破红尘之人出世的精神归宿。
道家
道家表面最求成仙成道,但道家的精髓《道德经》教导我们的确是一种把握宏观规律顺势而为的哲学。
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就是一种永恒不变的规律,也就是道,是万物产生和运行赖以依赖的规律,而我们的行为要遵循道的规律。
道家的思想是一种对于永恒真理的追求,是顺势而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至高境界。
总之,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共同融汇成了中华文明滥觞!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追根到底就是一个字,道。儒家的学问更注重于礼仪,讲人与人之间的和平。而释讲的更倾向于人与自我的调节修养,心宽体胖。而道家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规律。为什么说三个都可以用一个道解释呢,黄石公《素书》开篇讲,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所以道包含了一切。而这是几千年前老子所创立,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国的智慧大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儒的作用是制定规范,尤其是社会规范、规则,也有修身的作用,不过这个修身是训练人更好的入世,也就是更好地从内心对社会规则遵守、认可。从某种程度上说,儒是统治阶级管理社会和民众的道德纲领,做好了这个顶层设计,其余的细则就好说了。
释是泊来品,进入中国后经过改良成了一种宗教信仰。佛教就有明显的宿命色彩了,不止一个佛、菩萨,而且都很具象,有庙去供奉。比在远古时代祭拜天地更加具体,也有了一些因果、轮回、福报、恶报之类的标准。但我觉得从实质上来说,和天道很类似。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会烧香拜佛,每天诵经,这些是形式上的,而在生活中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会说“天道好轮回,老天饶过谁”“举头三尺有神明”“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等这些具有因果意识、轮回概念的话,从而可以看出我们心中一直有可以依附的、裁判的、敬畏的概念,不一定是佛。
道是我一直非常尊崇的,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圭臬。想做一个洒脱、通透的人,必然会对道感兴趣。然而,道有其局限性,正如老子所推崇的小国寡民,每一个人都是欲望极低的,没有欲望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对于个人是洒脱,对于国家来说就危险了。所以,道家思想比较适用于个人的修养的养成,还有艺术方面的创造吧。
我觉得华夏文化是一个集大成者,儒释道都是其中的一方面,儒适用于社会治理,释适用于个人修养,道适用于艺术文化创造。当然还有法、墨、兵、名、纵横等等思想,这些也同样在塑造着华夏文化。当然,我们看问题要有重点论、两点论的思维,根据中国实际国情来看,儒的地位超然于各思想。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规则、秩序、标准的国家是否能够存活,即使文化、科技发达也难以立足,因为稳定才是重中之重,儒恰恰能起到稳定的作用。
以上是我个人的拙见,希望大家一起讨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