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月经量少如何调理?
月经,量少,食物月经量少如何调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服用中药调理
如果是疾病的因素,出现了经少色淡或点滴即净伴小腹疼痛、头晕眼花、面色萎黄症状,可服用当归红枣颗粒、当归丸、妇康宝口服液或四物合剂;如果经来量少并有腰膝酸软、足跟痛、头晕耳鸣症状,可服用乌鸡白凤丸、六味地黄丸等,具体还是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3、多吃补血益气的食物
女性平时多吃一些补血益气的食物,比如大枣,红豆,黑豆,阿胶等。经期可适当喝些红糖姜水,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污血排出。经期多吃温性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同时避免熬夜,适当锻炼身体,避免受凉。
纯手打,码字不易。若您赞同文中观点,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留言或邀请“三诺讲糖”回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妇人经病有经血多和经血少,多者四至六天愈,少者一至三天可断来月经。经血少,为经来复来,涩少,数日不静者,为经病,若寒者以四物汤加肉桂,吴茱萸,此方即,川芎,白芍,熟地,当归是也,若经多血红此为热症于四物汤加大黄,黄苓,若经后腹痛此有瘀,与四物汤加桃仁,红花。若妇人经量少,来如止而复来,不多者,与四物汤加艾叶,益母草可愈。凡妇科经病,年零长者经量较少,中年妇年量多。若中年妇人发觉此症,可考虑有无宫颈等疾病。若无作为月经不调治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月经天数少,主要是指来月经天数少于3天,如果月经量足够,月经周期规律,就说明没什么大的问题。如果月经天数低于3天而且量不足(少于20ml),就可诊断为月经过少。
导致月经过少的原因很多,比如:
外在因素: 劳累,紧张、压力、情绪都会引起月经天数的变化。
内在因素: 内分泌失调,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等可造成月经量减少。
疾病因素: 子宫内膜结核、盆腔结合、多卵巢综合征等都可造成月经量减少。
所以,如何调理,需要先弄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月经天数减少,月经量减少,才可对症调理。如果是疾病因素引起,可先治原发疾病。如果是由于接近更年期卵巢功能衰退也属正常现象。如果排除这些缘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理:
1、调整心态,舒缓压力与紧张情绪,不可过劳,起居规律,不熬夜,睡眠充足。
2、在饮食上,不偏食,均衡饮食,可以适当补充蛋白质和铁,适当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铁的食物,比如畜瘦肉,动物血、肝脏,牛奶鸡蛋大豆或其制品等。
除了补充蛋白质、铁以外,还要补充维生素C,多食新鲜水果,以促进铁的吸收。
3、适当增加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瘀滞,推动气血运行,以减缓衰老速度。
推荐食疗方:
(1)黑米桂圆红枣粥
原料:大米70克,黑米30克,红枣8枚,桂圆干30克
做法:熬粥(略)
功效: 健脾益胃,补气养血
适应: 月经量少并有血块,经闭等
(2)黄豆猪肝补血
原料:黄豆、猪肝各100克
做法:先将黄豆煮成八成熟,再加猪肝共煮熟
用法: 每日2次,连服3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先确认自己的月经量的少,是自己总结的,还是在合理范围内。个体差异很大,不能拿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
如果确实是月经量偏少,就要分析原因啦!
是血虚、血淤还是体寒造成的,知道了原因就可以对应性的解决啦。
补血、补气还是补阳,就看自己的辩证啦!
不过我的经验是,女性月经量偏少、色深、有血块,可以通过艾灸的方式缓解、调理。
八髎穴、女福穴、会阴穴、三阴交、气海等都不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凡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d,甚或点滴即净,便称为“月经过少”。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30mL为月经过少
月经量少原因分析
1. 该病相当于西医中的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及计划生育手术后导致的月经过少。
2. 既然女性的月经它是由血液所构成的,所以说呢,我们主要来分析一下血,他在我们五脏六腑之中,和哪些脏器有直接的关系即可。
和血有关的脏器,从总体而言,有三个有直接或者说是间接的关系,分别是脾,肾,肝。
肾,乃先天之根本。并且肾主藏精,精生髓,髓生血。
脾,乃是气血生化之源,也是我们的后天之根本。我们吃的食物,包括喝的水都要通过脾的运化,从而转化为人体可直接吸收的水谷精微。
肝,有藏血的一个作用,平时我们的脾所生化的水谷精微,如果,人体用不了,那么就会储藏在肝脏之中,当女性月经来临的时候,就会随月经排出体外。那么当肝所藏之血不足的时候,那么,月经来临之际,你自然而然就无血可外排。月经肯定很少。
穴位推荐
重点:血海穴,三阴交穴,太溪穴
辅助:合谷、天枢、中脘、气海、关元、归来、足三里等
辩穴与解析
肾气旺,则月经按时而至。气海是任脉经穴,调补元气,温通下元;中脘和中理气,为利湿要穴;任脉与足三阴交会穴关元,配合足三阴交会穴三阴交,以健脾益肾,调肝补血;血海调和营血;足三里健脾调冲;合谷为手阳明原穴,有化瘀破血之功,配合三阴交可活血化瘀;天枢和归来温通胞脉,活血通经;行间行气活血以化瘀通络;太溪具有补肾之功。诸穴合用,共奏温阳通络、活血燥湿之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