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代表的理论影响力超过诸子流传,上位?
儒家,孔子,法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代表的理论影响力超过诸子流传,上位?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入学的门槛低就能有效的扩大学习儒学的人群,学儒学的人多了,自然影响力就蹭蹭地上去了。再看其他诸子百家中,法家的门槛比较高,为啥?没有一些知识水平,是很难懂得法家的那些理论的!所以,法家起始门槛就限制了一部分人难以学习,没法学习就很难接受了。
原因二,儒学的理论易于让人接受。
儒学思想的另一句话是因材施教。何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你不同的出身,来教你不同的知识和思想。如果你是王公贵族,就教你王公贵族的管理统治之法,教你如何爱民,如何管理地盘。让你成为一名合格的统治者。如果你是贩夫走卒,就教你如何立身处世之法,教你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让你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
也就是说,儒学的理论范围很广,上到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儒家思想都有所规范,有所教育。那么,这样的理论,不论谁来学,都能学到东西,那么它的受众人群自然会很大!
再看其他诸子百家的理论。法家,纯粹为统治阶级服务,讲的是如何用法来管理平民百姓,这样的理论就很难为普通百姓接受,那它的受众人群就变小了。墨家,讲的是兼爱非攻,讲的是人人平等,互助互爱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是很难被统治者接受的,因为都人人平等的话,还怎么统治呢?这样,墨家的受众自然也小了很多。
至于其他诸子学说都是一样的道理,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部分人群无法接受,只有儒学的受众是比较广泛的,这也为它以后成为显学,甚至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秦时吕不韦特殊的地位,完全巩固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吕不韦坚信着儒家思想,诸子百家著作的命运,也就基本石沉大海了。吕不韦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向秦始皇极力继续推崇着,完全恢复周礼的制度。后来逐渐长大的秦始皇,坚决反对恢复周朝礼制。又因为铲除了嫪毐的密谋篡位的阴谋,吕不韦更加的居功自傲,以各种压力让秦始皇接受就范。秦始皇一怒之下,罢免了其官职,去除了阻挠法家政治思想的一切根源。又彻底的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了重大毁灭。
吕不韦临终留下一封家书,也就是后来汉朝的吕后。很多人都不知道吕后就是吕不韦的侄女。吕后自幼就受到了,吕不韦的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到了汉朝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才是真正的巩固。汉朝走向了封建帝国王朝的专制,开始有了女人裹小脚和宦官宫刑的现象。孔子曰,星星围着月亮转,男人也就有了一夫多妻制。这也是男人专权的社会制度。两千年来,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影响到民国或者到至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孔子的理论是什么时候超过百家上位的。实际上包括春秋战国、先秦以来,不少国家的统治者一直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孔子及其弟子们虽然到处推行儒家思想,但是并没有得到诸国的重用,甚至在汉朝早期也并没有推行儒家思想。
战国及先秦重用法家思想的原因
由于中国尚未统一,延绵了几百年的乱世中,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们最为需要的是能够增强综合国力的治国方针,从而能够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各国变法不断,便是法家思想对周礼的一次次冲击,主要如下:
1、法家主张“不法古,不循今”,很多具体措施都是向旧贵族开刀,既然要开刀,那就必须打击旧贵族能够世袭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周礼。
2、战争时期容不得德治,国家内部严刑峻法,不讲人情,这也与周礼以德行教化天下有所背离。
法家的思想确实增强了实施变法国家的国力,将从旧贵族手里抢来的土地分给有功的人才,这也是为什么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天下的原因。所以战乱时期孔子“克己复礼”要求恢复周礼的那一套不吃香,国家存亡之际首先讲的是实力,谁去给你恢复周礼,自然儒家思想行不通。
但是秦朝时由于六国初定统治基础不稳,加上要抵抗北方匈奴入侵,修筑长城,社会底层民众苦不堪言,这时候有返古的思潮涌动,不少儒生借古讽今,在宰相李斯的建议下焚书坑儒,非要在一条道上走到黑,最终法家思想在秦朝演化成了国家威吓主义,以刑去刑,可惜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最终秦朝被此起彼伏的起义推翻。
汉武帝时董仲舒顺应时势创立新儒家思想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即位不久,算是社会初定,下诏征求治国方略,汉武帝亲自出题将自己对社会局势的疑问拿来考试,由全国的人才参加考试答题,三问三答,广川人董仲舒脱颖而出,这才有了标志性的《举贤良对策》,基本意味着儒家思想开始上位,开创了一千多年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董仲舒的观点主要如下:
1、提出了受命于天,天人感应。创立了所谓“天”这个概念,是“天”让皇帝来统治国家,皇帝就是“天子”,皇帝要修自己的德行,顺应天命,才能教化万民,建立上下尊卑的秩序,但是皇帝如果倒行逆施,天也会把权力收回去。这一下子就建立了皇帝统治的理论基础,汉武帝听到这条自然产生了兴趣。
2、阴阳说,董仲舒提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就是德治,阴就是刑治。从春夏秋冬的运行阐述天道提倡德行而不是刑罚,刑不能任用来治理社会,就像阴不能用来完成年岁一样。因此执政要顺从天意,重用德行,而不只是刑罚。
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3、提出大一统,要罢黜百家。董仲舒认为如果放任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研究的方向不同,社会没有统一的标准,法令制度多次改变,在下的百姓不知道应当怎样遵守。因此要把凡是不属于六艺的科目和孔子学术的学说都一律禁止,不许它们同样发展。邪僻的学说消失,然后学术的系统可以统一,法令制度就可以明白,人民也知道服从的学术了。其实这和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的理念如出一辙,不过推行手段没有那么暴烈。
上一篇:彩钢瓦好还是树脂瓦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