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废除殉葬制,满清怎么又恢复了呢?
努尔哈赤,明朝,清朝明朝废除殉葬制,满清怎么又恢复了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朝朱祁镇废除了嫔妃殉葬制度,为何满清又恢复了这一陋习?
殉葬制度一直都有,随着文明的发达,逐渐衰落,但明朝朱元璋又重启罪恶,延续了几代,直到明英宗时期才废止。满清的殉葬与明朝并不完全相同,不是形成定制,更多的是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
一、汉人政权的殉葬
一直以来,人们都有种误区,认为殉葬这种野蛮的制度,是少数民族所独有的,是不够文明、不够开化所导致的,但事实上,汉人政权的殉葬并不少见,即使是后世广为称颂的盛唐、两宋,同样有殉葬之事。
殉葬起源于奴隶社会的人殉制度,奴隶主们为了死后仍然享受,便将大量的奴隶、战俘处死,而那些姬妾、侍女,更容易成为主人想要带走的“心爱之物”。
在发掘的西周墓穴中,有大量殉葬遗物,可以分析出殉者多为墓主的宠妾、内侍、婢女、护卫、仆役等,完全是想将生前的生活在阴间完美复制。
不过,随着奴隶制度的崩塌,为了安抚那些觉醒的奴隶们,春秋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死后本无知、生者应仁爱”的理论,坚决反对人殉。
曾经热播的《大秦帝国》、《芈月传》等电视剧中,我们都可以看人殉的端倪。据说,昭襄王之母宣太后,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芈八子,她在临终前想让自己的情人魏丑夫为她殉葬,最后被庸芮劝说放弃这种想法,理由有三,一是死者无知,二是不应以生前爱人陪葬无知死人,三是先王地下会生气太后带情人同往。
不得不说,这三个理由逐层递进,有理有据,宣太后最终采纳了意见,魏丑夫免于一死。
《战国策•秦策》记载:“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魏子患之。庸芮为魏子说太后曰:“以死者为有知乎?”太后曰:“无知也。”曰:“若太后之神灵,明知死者之无知矣,何为空以生所爱,葬于无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先王积怒之日久矣,太后救过不赡,何暇乃私魏丑夫乎?”太后曰:“善。”乃止。”
因为思想观念的转变,春秋战国时期,殉葬的风气有所好转,但秦始皇时期,因为个人好恶,秦二世胡亥将始皇宫中没有子嗣的妃嫔都殉葬了,理由是: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
意思就是,这些没生孩子的女子,也是先帝的女人,放回民间势必要给先帝戴绿帽,不恰当;养在后宫又浪费粮食,还害得我白白眼馋,也不恰当。不如,就殉了吧!
秦之后,汉朝提倡薄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们信佛信道,对于殉葬的事情也都看淡,转而炼丹修身,试图通过另类方式再续阴间辉煌,试想,都想成佛成仙的人,又怎么能那么残忍,搞出一堆杀业来呢?
然而,唐朝,这个辉煌的朝代,人殉制度却再次抬头。
看过《武则天》系列电视剧的人都清楚,唐太宗驾崩后,许多妃嫔都被送往寺庙出家,这并非皇帝残忍、耽误妃子们的青春年华,实在是用另类方式救她们一命。
出家与殉葬,二选一的话,傻子都知道选前者。
而唐武宗时期,他宠爱的王才人便“自愿”殉葬,在武宗死后,她也自缢而死,此举受到朝野内外一致赞叹。唐宣宗继位后,为她赐贤妃封号,葬端陵之柏城。
事实上,王才人到底是不是真自愿,可能只有她自己才清楚。
史书中记载,武宗将死之际,对王才人依依惜别:“吾气奄奄,情虑耗尽,顾与汝辞。“才人曰:”陛下大福,安语不详?“武宗又追问:”说如我言,奈何?“才人无奈答曰:”陛下万年,妾以殉。“
从这些对答来看,王才人恐怕是在武宗的“启示”之下,万般无奈才答应了殉葬,所谓自愿,不过是权衡之后必然的选择。
快死的皇帝舍不得你,你还能怎么办呢?
类似的后妃殉葬,在《宋史》中同样有记载,两宋政治环境宽松,妇女权益也有较好的保障,出嫁还能有丰厚的嫁妆,享有财产继承权。但即使如此,后妃殉葬的事件仍不时发生,当然,这些殉葬大多是后宫女人间的争风吃醋,妒忌之下,主母将姬妾送去给死鬼做伴,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二、明代殉葬制度化
如果说,从前的宫妃殉葬只是时有时无、未成常态,明朝建国之后,大规模的宫妃殉葬却几乎成为定制,人殉竟然成为一种祖制,这就非常残忍无道了。
明太祖时期,秦王病逝,朱元璋下令让二妃为秦王殉葬。
到朱元璋崩逝,殉葬的宫妃竟达四十人之多。随后的明成祖朱棣,遗诏称“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同样采取了宫妃殉葬。根据文献记载,为朱棣殉葬的宫妃,有十六人。明仁宗有四妃殉葬,明宣宗则有七妃殉葬,明景帝死后虽是以亲王之礼入葬,但英宗仍以后宫唐氏等人殉葬。可见,在明代,宫妃殉葬乃是常态,是已经形成制度的。
不过,几年之后,明英宗却废除了殉葬制度,认为“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至此之后,近200年时间内,明朝诸帝王的后宫,未再出现殉葬之事,这一突兀出现的朱家祖制,总算没能再继续下去。
为何明代前期,会有如此严酷的殉葬制度呢?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为了防止女祸。
朱元璋对后宫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扼制宦官势力,扶持女官进行后宫管理。
在总结汉唐以来后宫、宦官、外戚祸乱朝政的经验教训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洪武元年,朱元璋让大臣修女诫,命令后宫嫔妃、内外命妇学习。
《明史》记载:“洪武元年,命儒臣修女诫,谕翰林学士硃升曰:‘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恩宠或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有不为祸。惟明主能察于未然,下此多所惑。卿等其纂女诫及古贤妃事榀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
而以汉代为例,太后干政的事情时有发生,外戚更是拥有足以左右朝政的权力,因此汉武帝在死前赐死钩弋夫人而立其子。
朱元璋显然想得更多,波及范围更大。
有明一代,后宫妃嫔多数出身不高,外戚势力有限,确实未能酿成大祸。但殉葬制度之下,牺牲的往往是那些无权无势的妃嫔,除了彰显帝王的权势和无情,并无多大用处。
明英宗在经历土木堡之变后,钱皇后陪他共历患难,而回国后复辟之事又多有后宫相助,彻悟之下,放后宫们一马,废除这种野蛮范后的制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有些祖制,与时代不符,不尊从也罢。
三、清朝的政治化殉葬
清朝的殉葬源于民族风俗,满州旧俗确有殉葬之事,而并非效仿明朝。
《宁古塔志》记载:“男子死,必有一妾殉,当殉者必于主前定之,不容辞,不容僭也。当殉不哭,艳妆而坐炕上,主妇率众皆下拜而享之。及时,以弓弦扣环而殒之。倘不肯殉,则群起而扼之死矣。“
从史料来看,满人的殉葬,是一妾殉,而不是主妇殉。
那么,问题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