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为何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
刘备,白帝城,蜀汉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为何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赵云是武人,所以话语就更加直白了些。
如果说刘备的目的是试探诸葛亮,不如说是提醒刘禅,做一个好皇帝,不然……
总结
出师表中诸葛亮说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也说明了诸葛亮深知刘备的用心,之后不惜一切代价出师北伐,是希望自己有生之年看到蜀国统一天下,完成自己的心愿,也算是给刘备一个交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云,起子龙,英勇善战。蜀国之良将。他经通谋略,文武贤才。是刘备心腹爱将,如同兄弟。曹营夺阿斗,出生入死,肝脑涂地,吃尽千辛万苦,可见一斑。赵云与刘禅,情如父子。刘备虽敬重孔明,但深知不能与赵云同日而语。固只能寄托赵云,亦是理所当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备征伐东吴大败而归,退入白帝城,由于这次失败,损失惨重,使国家元气大伤,刘备从此竟然一病不起,随着关羽,张飞等众兄弟的离去,刘备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便火速派人到成都叫诸葛亮,李严等人到白帝城,交代后事立遗嘱。
刘备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托孤是刘备的绝唱,既唱出他的心声,也唱出他的无奈。卖惨的唱法延续了刘氏40多年安稳的江山
在这病重期间刘备肯定也想了很多,经此一役,对蜀国的打击是沉重的,已经动了国家根基。国家要恢复元气恐怕不是一时半会的事,而此时蜀国人才凋零,可倚重之人不多,诸葛亮已是不二人选,他也知道诸葛亮之才,为确保刘氏江山的永固必须保证诸葛亮一心一意,忠贞不二地辅助他那不成器的儿子,要不然凭他儿子刘禅那种人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江山说不定哪天就易主。
那么为什么刘备在临死时会对诸葛亮说自取这样的话呢,当时李严,赵云等一干大臣都在场,刘备牵着诸葛亮的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刘禅无能,要是扶不起你就自取之。诸葛亮听了赶紧跪下说:陛下怎么会说这样的话,臣怎敢不竭股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其实在逼诸葛亮作出表态。纵观魏, 吴所有托孤之君,没有哪个像刘备这样的处心积虑,卓有远见,事实也证明刘备的这次托孤之举,确保了蜀国后来的长治久安。那么当时刘备为什么会对刘备说出“君才十倍曹丕,刘禅能扶则扶,如不能扶君自取之”那样的话呢,不知大家听明白了没有,刘备说诸葛亮才能十倍于曹丕,曹丕是谁,我想不说大家也明白,曹丕是曹操的儿子,他可干出了连他老子曹操想干都干不出来的事,篡取东汉政权的窃国贼,诸葛亮你才能十倍于曹丕,曹丕能干的,你诸葛亮要是学曹丕,那你一样能干成,而刘禅本就无能,要是诸葛亮你也学曹丕那样,那刘氏江山可就难保了。这不明摆着要诸葛亮当场做出表态吗?而当时在场的还有李严,赵云等一干托孤大臣,同时又对赵云说,要好好保护阿斗,阿斗可是赵云从曹操千军万马中冒死救出来的,对阿斗的感情深着呢。赵云一生追随刘备,是刘备家族地地道道的警备司令。既要诸葛亮自取之,又要赵云好好保护阿斗。这不是明摆着吗?其实这番话刘备也是说给其他的托孤大臣听的,丑话我可说在前了哦,你们也是托孤大臣,要是诸葛亮敢做出曹丕那样的事来,大家可群起诛之。当场可把诸葛亮吓得汗都下来了,恐怕连尿都出来,赶紧跪下做出表态,“臣竭尽股肱,尽心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家说笑里藏刀,刘备那可泪里也藏刀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长久以来,刘备白帝城托孤千古流芳,被誉为君臣之间的典范。关于刘备托孤一事,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后我们回头再看看刘备给赵云的遗言:“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不难发现,后世之争主要有三点:首先,白帝城托孤刘备到底是不是在玩以退为进的把戏来试探孔明?还是像无数人猜测的那样,“五百刀斧手埋伏两侧”,只要诸葛亮有任何不臣之心,刘备一个指示瞬间杀掉诸葛亮?第三,刘备临死之前如此嘱咐赵云,把赵云当作‘四弟’,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子嗣还是用赵云来制衡诸葛亮,令其不能篡位。
事实上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堪称古代君臣的典范。两人之间君 重情重义,信任到无限放权;臣殚精竭, 虑鞠躬尽碎, 死而后已。君臣之间感情如此深厚,无疑把怀疑刘备试探孔明的的妄猜击沉的无影无踪。可以说,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这段话,震慑了群臣、感动了丞相,也奠定了之后几十年蜀国的安定局面。而刘备对赵云的遗言更多的是对其儿子的保护。因为赵云曾七进七出长坂坡救了阿斗刘禅,并且一直紧跟刘备负责他的平时安保工作。老父亲要死了,其言也善,本性也是暴露无疑。刘备终究也是一位父亲,孩子的安危永远是他第一考虑。
上一篇:如何面对孝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