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为何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
刘备,白帝城,蜀汉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为何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要知道李严是刘备在去世前不久刚刚封为的尚书令,这个职位在历朝历代都是拥有大权的。甚至可以说这个职位有的人可以媲美丞相。李严的厉害之处就是撑起了整个蜀汉政局,他在蜀汉拥有很大的势力,不可小觑。
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指出,不仅仅是蜀国,三国中所有政权,他们的矛盾都在内部,而不是敌方。那么君可自取是几个意思?实际上这句话并不是说丞相或者中书令真正有决定新皇帝的权力。
这句话充满了忧患意识,让诸葛亮注意到蜀中的内部矛盾。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经对这段史实有过这样的感慨,“势之所迫,虽圣人将奈之何哉?”
君可自取其实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让诸葛亮有特别优待和废立大权,但是这个权力也是制约李严的。让诸葛亮有足够力量控制同样辅政又可能滋事的李严。同时刘备肯定会想到,不到万不得已,诸葛亮是不会“取代刘禅自立为王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备用心险恶,这是对诸葛亮最后的试探,如果诸葛亮表现出野心,有可能当时就会死于非命。所以诸葛亮以头触地,表明誓死忠于刘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备生还象贤只好顺其自然。赵云曾二次救过阿斗,关系不一般故要赵云多加照过。生儿不象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取是给予诸葛亮最大的权利~行使权利而不是让诸葛亮推倒刘禅,让赵云保护刘禅也是最好的说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看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话:“君才十倍曹丕,不能安国,重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从这可以看出刘备的胸怀,诸葛亮的秦汉风骨,心胸豁达。后世都以周公、霍光摄政君主来评价诸葛亮。在三国雄才争霸中,16岁的刘禅,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与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立足吗?知子莫如父,所以刘备托孤是诚心诚意的,没有什么试探行为,只想一心光复汉业或为汉西蜀保留一席江山之地。有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辅助刘禅,刘备也放下心走了,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研究的是刘备试探诸葛亮,其实,这是以小人之腹渡君之心的,看不到诸葛亮的心胸豁达方面。诸葛亮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代忠诚,这是怎么样的气概。
最后,让赵云保护刘禅,那也不是针对托孤之事的,一名虎将护着幼子,这个很好理解,当时已经没有值得托付的大将了,在刘备身边,跟随出生入死的虎将也就是赵云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很多人都靠三国演义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小说而已。当真就可怕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演义中刘备与东吴(陆逊)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如果刘禅不行,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这就是著名的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先看看事情始末。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先主传》)
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
当时的蜀国,外有魏、吴两个强大的敌手,内有汉嘉太守黄元、朱褒、益州郡大姓雍族、越隽夷王高定的南中之叛,加上蜀国新败大伤元气,新生的蜀国,就像风中之烛,稍有不慎就会熄灭,非力挽狂澜于既倒者不能为之。幸好,蜀国就有一个“千古第一贤相”诸葛亮。所以为了使诸葛亮始终如一的尽心辅佐刘氏政权刘备耍了权谋,刘备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又怀有猜忌,于是“阴怀诡诈”出此言,逼诸葛亮表尽忠之态,“非剖心出血以示之,其能无疑哉”(王夫之 《读通鉴论》)。孙盛也认为“(刘)备之命(诸葛)亮,乱孰甚焉!”“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
上一篇:如何面对孝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