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禹铜妻子白珠 美艳动人,宛如杨玉环,李白初遇,惊诧之余,默默无语,勾起对贵妃的思念。玉树临风的李白也同时开启了白珠的心门,李白在刘禹铜府上住了59天,不知不觉白珠有孕,刘禹铜大喜,认为天助他也。生下一子,起名刘禹锡。
刘禹锡幼时多病,一周岁那年遇白发老者,老者细看刘禹锡多时说,此子乃李诗仙酒后所为,刘施主被绿也。刘禹铜问老者何人?老者道,我已隐居经年,知我者少矣,袁天罡便是老朽。刘禹锡问道,怎知被酒鬼所绿?袁天罡拿出推背图【诗仙太爱饮,不该见汪伦。潭中醉洗澡,初遇汪小乔。在潭之洲上,二人当作床。生下人间种,送给刘禹铜。都怨白珠美,赠人一玫瑰。牡丹花下狂,从此孕刘郎……】刘禹铜看完,仰天大哭【天呐,让他捞月去吧】。
刘禹铜看着刘白,心中愤愤不平,经过汪伦调解,让刘白跟了白珠的姓,从此姓白,再名白居易。白居易七岁为诗,写下【天生诗后必有用,姓李姓白再重来。长大定写长恨歌,要学亲爹把酒喝。烟花三月下扬州,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居易对诗词情有独钟,有二白之称。
白居易可谓才子也,只是始终与亲生父亲没有一面之缘。16岁那年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草】,创作灵感源于他的一个梦,他梦见李白慈祥的目光看着他说,孩子,写草吧,爹一辈子吃的是草,挤的是诗,野火烧了草,月在水中捞。醒醒,爹喝酒去了】白居易醒来,一小时13分钟写下名作【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何看待这首诗?
在宋人尤袤《全唐话》里有这样的记载:16岁的白居易带着这首诗从江南到长安,拜谒名士顾况。顾况看到他的名字,就开了个玩笑:“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顾况便拍手叫绝:“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见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这次“北漂”让白居易踏上了诗歌创作之路。
白居易的这首《草·赋得古原草送别》,虽为16岁创作,但寓意深长,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韵律流畅,朗朗上口,不愧为咏物诗中的千古绝唱,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精品。
这首诗并不是作者“灵光一现”的神来之笔,而是一种必然。原因有两个,一是他天资聪慧;二是他勤奋好学,白居易曾经自述自己“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有着天才的禀赋,又有后天的刻苦勤奋,作者如何不写出这样的诗?正因为他的勤奋好学、刻苦坚持,才没有成为仲永式的“神童”,昙花一现,而是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如何分析这首诗?
从思想内容上看,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如孙洙(《唐诗三百首》编者)认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比喻小人。“野火烧不尽”,比喻小人是铲除不尽的。“春风吹又生”,比喻小人会随时出现。“远芳侵古道”,指小人侵犯正道。“晴翠接荒城”,指小人文饰鄙陋。
另一种,把此时视为生命的赞歌。“……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唐诗鉴赏辞典》)
但我以为,前者不敢苟同,作为一个16岁的少年,经历有限,如何有对“小人”的体验而发感慨?而后者又不全面。
此诗为送别诗。送别诗肯定主要突出的是友情,末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寓意,而这两句源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里既包含了对生命力的歌赞之情,又以春草的旺盛、生机勃勃,来比喻友情的深厚。
因此,对一个少年来说,不要把这是内涵想得太复杂,歌赞春草“野火烧不尽”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又以这蓬勃的生命来寓意深厚的友情,这便是此首诗的题旨。
在艺术表现上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比喻、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前四句,用“离离”“枯荣”“春风吹又生”的自然现象来比喻和象征并歌赞生命力的旺盛和顽强,没有任何斧凿雕饰的痕迹,既通俗易懂有寓意深厚,可谓咏物诗的典范。而末句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以物喻情、情寓物中,又跟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滔滔江水象征友情及依依惜别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2.全诗章法谨严,结构通畅。全篇紧扣“草”来作文,不旁逸斜出,统一练达,主体和题材浑然一体。
3. 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浑然天成,毫无牵强之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想要理解首先要了解:《草》原名《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16岁的白居易是非常刻苦好学的,16岁的年纪不算小也不算大,白居易却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史书记载白居易小时候读书勤奋,不惧艰辛,迎难而上,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由此能出此佳作并非偶然。
前四句更多的是表达出诗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思考。
世间万物都不可能一直静止不动,变化才是世上万物的通用规则,草有枯荣、有尽生,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但是追求完美却是不变的追求方向,只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定的志向,小草可以不被野火烧死,来年又会生发;人生亦如此,会经历不同的磨难但是只要坚持不放弃,终会迎来机遇,春风吹又生,春来发几枝。
上一篇:本人睡觉打呼噜声音特别大,严重影响别人的睡眠,有什么特效方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