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
冥冥鳥去迟。
海门深不见,
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
前三联六句整个写\"暮雨“,尾联才搭上送李曹。
总之,遇到这类题目首先会解题,你才会读丶会做。开头说白居诗,不也用整整三联写本题,到尾联才搭上送别吗?
遇到这类题,你不妨断做:赋丶得:XXX一xx。
二丶尾联用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王孙兮不归,芳草兮萋萋。“这时代的招隐士,还是把隐士从山中招回人间,因为这母题是从楚辞《招魂》来的。后世的招隐士有时相反,是招引朝归山引退。\"招隐“一词被用成相反两向,读后代诗要注意这种反招隐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抽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释题:(一)凡以“赋得某某”为诗者,皆专咏“某某”也,盖取“登高而赋,可以为大夫”之义。然诗人咏一物一事,必“比物连类”,以“得其指归”,故本诗诗题接以“送别”二字,以为指归。(可参考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一诗)
(二)”古原”,唐时专有其地,盖在长安西北郊外,为公子王孙游乐之地。(可参考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释诗:(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之不畏“寒”也。
(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之不畏“炎”也。
(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草虽世之“寒热”不能“屈”,然衷于“古道热肠”者也。故攘攘于“古道”而无畏,汲汲于“荒城”而无惧。
(四)“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草之促促于古道,汲汲于荒城者,以“王孙”一去而不能复来“古原”也。“彼黍离离”者,人感于物也;“别情萋萋”者,物感于人也。
全诗前三句“赋得”,且一、二句为第三句张本,尾句归于“送别”;“赋得”之“指”归于“萋萋满别情”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平常的语句紧抓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野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春生而秋枯,年年循环往复不己。“一岁一枯荣”也是这个意思。但作者写作枯荣而没有写作荣枯,这就是作者高超的创作意境。写作荣枯,就把春草的意境变成了秋草,那么便不能与三四句很好的衔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充满生生不己的意境,三四向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由“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化而成形象的画面。这就把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完美的铨释出来了。作者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作“野火烧不尽“从而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强调毁灭的力量和痛苦,是为强调再生的力量和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茎叶给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烧不尽“,大有意味。
烈火再猛也无奈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便会蓬勃复苏。回答火行凌虐,那是野草绿色的旗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3]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4]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上一篇:本人睡觉打呼噜声音特别大,严重影响别人的睡眠,有什么特效方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