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3、语言平易直白,浅显朴素。
读来意义清晰明了,感情丰富,这是白诗一大特点,写人写景写事亦如此。讽谕诗、乐府诗的语言亦饱含深情,言词切切,斗争矛盾直指剥削阶级,更有激烈如“一个荒乐万人愁”的愤怒,这与他的“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写作指导思想相呼应,用他自己的主知说是“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体现诗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他的语言不拘于格律,广泛采用各种读来上口的格式,乐府诗中大胆采用民歌的形式运用其间,诗歌形式活泼,增强了乐府诗的感染力,促进其传播,这也是文学史上的新发展。
4、结语
自居易的这首借咏古原草而送别的名篇,把春草的色、香、形有机珠联,写得物象生动,意境阔美。全诗八句,七咏春草,一写送别。首联,以“离离”草“荣”点题作起;颔联,以“野火”“春风”承展;颈联,以“古道”“荒城”转别;尾联,以“又送⋯‘别情”关合。情景交融,首尾相应,气韵流走奔注,章法严谨自然,诗意丰沛,诗情浓郁,诗味隽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白居易的《草》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志趣与情感俱佳的作品。“离离原上草”,意象是茂盛和广袤,意境悠远。“一岁一枯荣”,意境凄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美了“草”的坚韧和顽强生命力。“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由远及近,既有优美又有壮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满腔的情思萋萋渺远,恸人肺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风雨过后见彩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百姓生存能力,好比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我是寒山笔记,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我们小时候只学到前四句,小学语文课本中缺少的那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它的意思是说,古原上的青草香占满了古道,阳光下的翠绿草色连着远处的荒城。我在这里又送友人远去,这萋萋芳草都是离别之情啊。“远芳侵古道”二句,是继前面四句所写的野草顽强生命力后,对野草的清香着重进行了描写,同时也有一种春草蔓延扩展之势。
综观白居易的这首诗,主要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而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增加,相信大家如今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无论是对于诗中的“草”的精神,还是白居易送别友人时的别情,都有了更为深刻的属于自己的理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首诗又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千古传唱的送别名作。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借咏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深含哲理,催人奋进。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离情别绪青未了
古诗的写作路数,古人从《诗经》析出“赋、比、兴”三法则。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辞也。也就是先写他物,由此推出观物心得、抒情言志。
《赋得古原草送别》属命题作文,是十六岁的白居易为科举考试的练笔诗。这首诗主旨是“离情”,以“古原草”为抓手抒发,娴熟运用比兴方式,字词句别致灵动,构建野旷情长的送别场景,引人感喟和遐思,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上一篇:本人睡觉打呼噜声音特别大,严重影响别人的睡眠,有什么特效方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