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
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对白居易《草》的文学理论评论,主要来自于其诗的文学影响。历来文人墨客不乏对草的描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屈原笔下的草:这草是怀念,是牵挂,是望眼欲穿;“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笔下之草,这草是边塞风貌,戍边多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笔下之草,这草是悠然自得,田园风趣。
然而,白居易仅凭一草而腾达,为顾况延誉,由此名声大震,安身立命于长安。据载此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应考之作,故原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方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早在《楚辞》中,人们就将春草和离别之情联系起来了。这首诗就是以茂盛的原上草来比喻不尽的别离之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构成因果关系,先果后因,顺成了自然的流水对,形象生动地表现春草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也表达了对新生事物的赞颂,成为千古绝句。这首诗既是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也是对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的抒发。全诗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融情于景,意境浑成。不娇柔则生辉,不粉饰竟凝碧。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形成了白居易诗的风格,即成就了白居易诗的文学价值,其重在它影响了一个时期的诗歌走向,同时又富于人生哲理:用春草的勃勃生机,顽强的生命力来启迪人们心智,继而去追求美好!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
(图片来自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十六岁的他仅凭一首小诗,赢得了久居长安的“许可证”,绝非偶然!
引言:
他出生时,“诗仙李白”已经去世10年,“诗圣杜甫”也已去世2年。人所共知,“大唐盛世”不仅是一个物质生活的繁荣,政治稳定的时代,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在诗歌方面,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文化鼎盛时期。
时代需要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时代需要大诗人的存在,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安排,他就是为了赶赴这个天意,应时而生,成为千百年后的另一位光彩夺目的巨星。
他出生书香门第,自幼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秉承家学,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就特别刻苦。
他的一生虽然仕途不顺,但作为一个诗人,他却成就极大,名动朝野,妇孺皆知。他十六岁时,就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佳作。据说他的诗歌浅显易懂,历史上留下“老妪能解,童子可知”的美谈。
其中最富有盛名的就是那首妇孺皆知,在我们幼童时代都能顺口咏诵的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他就是唐代著名大诗人——“诗魔”白居易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少年时期,初到长安,带着自己的一颗报国安邦的心,前去拜见文坛德高望重的老诗人——顾况,这位名噪一时的老先生心高气傲,当他看到白居易大名时,便开玩笑地打趣:“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然而但当他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到“有才如此,居亦何难。”——有此文笔,才华横溢,居长安不难!从这首诗可见白居易才情非凡。这些当然都是中国古代文坛的“公案”——“长安米贵”。
何为“赋得”?
唐诗中通常有借古人诗句,或者成语命题的诗作,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上一篇:本人睡觉打呼噜声音特别大,严重影响别人的睡眠,有什么特效方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