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颔联承前,是对“荣枯”的深化,写得十分生动、鲜明。这一联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鲜明的画面。野草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烧不尽也铲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照样发芽生长得更青更壮,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野草的这一特性,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是精心锤炼概括出这传唱千古的哲理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造出一种壮烈的情境——野火燎原,惊心动魄,转瞬之间,草木皆尽。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是暂时的。此处着意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了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然而它再猛烈,也无法撼动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季节变化,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在原来烧过的土地上又悄悄冒出新芽,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很快欣欣向荣,绿遍原野。这两句之所以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喜爱传颂,就在于它以“烧不尽”和“吹又生”这样质朴的语言,揭示了事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给人以积极乐观的哲理性启示。今天,引者往往用它来说明新生事物是禁锢压制不住的,虽然有时它会暂时受挫,但会一直积蓄力量潜滋暗长,总有一天要战胜腐朽势力。
颈联接“荣”字再行发挥,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暗示送别,引出下联。“远芳”和“晴翠”都是写草“荣”,而比“原上草”。
意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美感。“远芳”是说古原上香气弥漫,远处可闻;“晴翠”是说在阳光的照耀下,草色碧绿。“侵”、“接”二字是“又生”的扩展,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气势,再次突出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给人以壮阔之感。“古道”、“荒城”都是“古原”特有的,都是行人将要经过的处所。故虽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更显生气勃勃。
尾联点出送别,遥应诗题。诗人特别安排了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离离。这样的古原景象多么迷人!在这样的背景上分别,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有诗意!“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原句的意思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出游未归的人。这里变其意而用之: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使春草与离情融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萋萋满别情”一句极为含蓄,南唐后主李煜在其《清平乐》中,将这一句生发成“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足见此句对后世的影响。
3、白居易诗歌中的现实主义
白诗关注民生,跟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白居易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度过的,了解到比较多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情上更接近人民,走上仁途后对于时政的弊端有较为深记得的理解,这些为白居易诗歌的写实性奠定了难以动摇的基础。
一、诗歌内容的写实性
白诗所咏的人、事、现象多来源于生活真实,“面对生活的‘原生状态’,经过作家主观性的积极介入再力图‘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因而,作家笔下的下的人物风貌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其中又反映了作者的强烈主观倾向。
1、白诗关注人民生活的艰难的一面。
用诗歌反映人民生活的艰难,有同情,有悲愤,有为民造福的心愿,也花着心思为百姓做着一些事情。虽因忠心进谏得罪当朝权贵而被贬,但骨子里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依然如故。
五言诗《采地黄者》说到农民“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凌晨至薄暮,采实不满筐,采来去“白面郎”家“愿得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朴实的文字,关照百姓的情怀,蕴含的情绪不仅是辛酸与同情,还有对“白面郎”的讥讽。
《秦吉了》用托物言事的表现手法,隐诲在讽刺了统治阶层的麻木不仁。“鸢捎乳燕一窠覆,乌啄母鸡双眼枯”,当弱势群体被欺侮,无力反抗时,谏官“秦吉了”只会“噪噪闲言语”地顾左右而言他,大官也只是袖手旁观,皇帝更是不闻不问。借“秦吉了”对其进行辛辣的讽刺,怒问“岂不闻鸡燕之冤苦!”对人民的同情,时时激发起为民谋福的热情,希望生活艰难的人民能有与他一样温暖的生活,“安得万里裘,盖裹四周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布裘》)虽没有杜甫“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豪迈气势,从中也可见白居易“兼济天下”的心愿。
2、白诗敢于直面时弊,深刻讽刺。
身在仕途,敢于在诗文中将时政的弊端、为官的无良直白地写出来,无情地深刻讽刺,是一种多么大的勇气。唐朝宦官当道,其行为骄横跋扈,为非作歹,受其残害的人民不敢有半点反抗。《宿紫阁山北村》诗描绘了一幅情景逼真的抢劫图,“夺我席上酒,掣我手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然后还破断中庭种了三十余年的奇树“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以图避祸,末句“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对握着军权的宦官给予了深刻的讽刺。
3、白诗体现希望皇帝用心朝政、革除时弊,建设政通人和的社会的愿望。
白居易身处唐王朝由盛而衰的阶段,其人又关注百姓名活,步入仕途,“兼济天下”的思想在他头脑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他同许多人一样,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封建皇帝身上,希望一国之君能自律,能大公无私,能一心为民,能施行仁政。
白诗的很多作品在劝谏国君,如《海漫漫》中“何况贞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劝谏君王不要盲目走上求仙路;《两朱阁》中“仙去双双作梵官,渐人间尽为寺!”劝谏君王佛教宣传过多,于民生恐怕无益。而对当朝“渐及朝庭绝讽议”的风气,则希望当朝皇帝能广纳谏言,博听民声。
二、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
伟大的作品不仅内容经得起推敲,好的艺术手法也必不可少。白诗不仅在内容上关注生活,在艺术手法上也颇具现实主义的特点。
1、构建典型环境,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白诗的作品大多能构建典型环境,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社会真实的内容很宽泛,不可能一一道来,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却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小人物中选取典型人物,起到小中见大的作用,内容很浅显,内涵很丰富。
如《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从一个很小的角度——田舍翁一声无奈的叹息中深深地剖解出社会的黑暗;《江南遇乐天宝乐叟》通过和一个天宝年间的乐叟的对话,讲述乐叟个人的遭遇和个别地方由繁盛到荒凉的变化,实质上反映的是唐代社会盛极而衰的历程。
2、运用细节描写烘托环境,刻画人物,言简意赅却能深化主题。
如《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拣线红蓝染”,经过复工艺织成的线毯却只是为了“美人踏上歌舞来”,皇室的奢华让人不寒而粟。《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寥寥数语塑出一个生活心理矛盾的卖炭老人的形象,不需要过多的言语,生动感人的形象已跃然纸上,世态炎凉了然于心。
上一篇:本人睡觉打呼噜声音特别大,严重影响别人的睡眠,有什么特效方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