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秦国,之战,赵国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多数人都通过纸上谈兵的故事了解到赵括,毕竟战国时期更加讲究成者王败者寇,长平之战,赵国换将后,赵括取代廉颇,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案,赵括果然中计,导致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后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赵国自此元气大伤。后代世人也都把战败的原因归咎到赵括的身上,赵括因此也被钉在赵国的耻辱柱上,这也是纸上谈兵的由来,但是,长平之战也不能全盘否定赵括的能力。
但从史料上看来,赵括并不是一个毫无能力的人,并不能通过长平之战便将他一棍子打死,毕竟他的对手可是白起。赵括,出身高级贵族,他的父亲是赵国名将赵奢,所以赵括很容易便能接触到军事书籍。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受到良好的军事教育。赵括经常与父亲进行军事推演,经常把自己的父亲都辩论的无法可说,所以他性格从小就非常骄傲,赵括在长平之战爆发后,向赵王举荐李牧驻守边塞,李牧后来大破匈奴,成为长平战后赵国的支柱,足见赵括还是还有军事眼光的,并非完全是庸才一个,但确实这位名将之子并没有什么机会亲身经历过战场,将战争想的过于简单,有很强的军事素养是赵括的大幸,但是遇到白起是他的大不幸。
讲回长平之战,赵王临阵换帅也是情非得已,因为在赵括参加长平之战之前,老将廉颇指挥的赵军形势已然处于下方,长平之战几乎耗尽了整个赵国的国力。因为秦、赵两国在长平战场对峙三年多的时间,才发生后面的大决战。
另外,秦、赵两国当时的国力并不对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已经今非昔比,秦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远超赵国,后备军姿秦国远多于赵国,所以廉颇面对强大的秦军,也由攻转为收拾,说句实在的,就算不换赵括,廉颇将军也很难反败为胜。白起偷袭了赵军的军粮运输,赵军主力被围困断粮四十六天的时候,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仍然能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突围,这就算放到想在也是非常罕见的,后来赵括亲自组织精兵突围,被秦军射杀,所以赵括还是很有统战能力的,最后的兵败突围也是有一丝壮烈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军事理论家,不是他的错,错在他是名将的儿子,顶着光环长大的,明明是个富二代,却生的一副好皮囊,好口才,赵王看到他就像看到他神一般的老爹赵奢,满朝文武把他当做救世主,让他取代廉颇是赵国君臣的选择,或者说是历史的选择,他只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走出父亲阴影的有志青年,不想总是被人称作赵奢的儿子,而是超越其父成为新的一代名将。
如果有明君贤臣看清他的优劣势,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或许会成为一个像蒋百里那样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干的就是纸上谈兵的事儿,天天写论文搞演讲,几乎从来没有打过胜仗,不影响他军事奇才的美名和历史上的地位,他是打了很多败仗才找到自己的定位,蒋介石也明智的把他放在对的位置。
可惜赵王不是蒋介石,赵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职业生涯首秀就遇到那个时代最伟大最冷酷的战神白起,给他和赵国上了血腥的一课,这个学费有点贵,四十万赵军的生命,当时天下唯一一支战斗力可与秦军抗衡的生力军,可惜以最窝囊的死法实现了战死沙场的宿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将无能死三军。赵括全军覆灭,四十万赵军被坑杀活埋,赵括不死也要受军法审判、处死。这是公正的评价,纸上谈兵名符其实,历史对赵括的评价早已定论!想翻案洗白是\"白费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最近为赵括“翻案”的不少,不是说赵括军团坚持了46天说明战斗力顽强,就是说秦军损失过半也是“惨胜”,似乎长平之战不是秦国白起获胜而是赵国赵括获胜。作为历史爱好者,我也曾撰文说过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生死之战”,“单挑”则赵国不是对手,必须从“伐谋”与“伐交”上下功夫,例如不爱珍宝重器甚至卑辞割地联合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出兵救援,甚至组织一次“合纵抗秦”。长平之战赵国败了,而且败在宰相范雎的“反间计”与白起的“诱敌深入”再合围。长平之战为赵括“翻案”,其实是“想当然”,至少是没有认真读过《史记》与《资治通鉴》。
1、赵括没有军事经验
按照《史记》与《资治通鉴》的记载,赵括没有任何军事经验,更多是“熟读兵书”。这是让我想起马谡,“某家自幼熟读兵书,丞相用兵尚问于我”,结果大家都知道街亭之战葬送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括的父亲认为赵括不可为将,因为赵括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性,“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的母亲也认为赵括不可为将,除了赵奢的遗言,还有赵母自己的看法,“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赵括不能与士卒同生共死,如何让士卒与自己上下同心?蔺相如也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