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秦国,之战,赵国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打败仗后丢命的将军,赵括绝对是被黑的最惨的那个。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是后人编出来黑赵括的。
纸这个东西我们都知道是东汉才发明出来的,而作为战国时代的赵国人,赵括是绝对没见过纸的,他要谈兵也只能在绢布上谈兵,所以纸上谈兵这个词是后人穿凿附会发明出来黑赵括的。
纸上谈兵这个典故的出处是《史记》,但是纸上谈兵成为成语,形容一个人没有实际经验只会死读书是清朝的事了。
在真实历史中,赵国在长平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历史趋势,是任何一个将领也不可能逆转的。
赵国必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赵国的国力和秦国相比相差太远,秦国可能会输掉一场战争,但是最后一定会战胜赵国。
在战国时代,赵国是各国中唯一没有进行变法的国家,它的国力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它唯一进行的改革就是军事上就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所以赵国是看起来强大,但是底蕴不行。
而秦国就不一样,秦国六代国君都潜心搞改革变法,而且能重用商鞅这样的酷吏,所以秦国变法最彻底,在战国诸雄中实力最强大,而且是越来越强大。秦国的人才制度也非常优秀,能保证秦国不断涌现良相良将。
只是军事暂时强大的赵国,面对一个各方面实力完全碾压自己的秦国,哪个将领上台都不可避免失败的命运,赵括的悲剧就是他是这个必败局面的背锅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括因为“纸上谈兵”的典故,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赵括剧照)
不过,也有不少人为赵括打抱不平,觉得他的失败有些冤枉。为什么说他有些冤枉呢?
一是要求赵括全力出击,和秦军决一死战的是赵孝成王。赵括不过是执行赵孝成王的命令而已。但是,战争失败后,所有的责任都由赵括来承担,没人指责赵孝成王的不是。也就是说,赵括实际上是为赵孝成王背了黑锅。
二是在赵括率领赵军之前,廉颇已经和秦军对抗了很长时间,不但没有取胜的迹象,而且廉颇还损失了两座城池。也就是说,廉颇其实也是失败,但没人指责廉颇的不是,反而把他当成千古名将。为什么同样失败的赵括,却就被后人那样鄙视嘲笑呢?
三是赵军的实力本来就弱于秦军,赵军和秦军作战,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只不过一些喜欢做梦的人,幻想赵军能够打败秦军,改变历史的进程。正是有这样的意淫,因此才会对赵括有太多的指责。
总之,就是觉得赵括受到了历史不公正的对待。
那么,赵括是不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核心的东西是要搞清楚,赵括究竟会不会用兵?如果他会用兵,他努力后依然失败,那么,说他是“纸上谈兵”,确实就有些冤枉他。
那么,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究竟是怎么用兵的,有没有什么计谋呢?
无疑,赵括是读了不少兵书的,而且还以会谈论这些兵书出名。否则的话,赵孝成王也不会对他讲的那些东西那么着迷,最后撤换廉颇,用他当大将了。而且,赵括会谈兵一事,还不只是国内出名,在国际上也很出名。不过,连国际上也都知道,他虽然会谈,但是大约很不切实际,否则的话,范雎也不会派间谍在邯郸散布流言,说赵括比廉颇厉害,让赵孝成王把廉颇换成赵括。要是范雎认为赵括是有真才实学的,怎么会让赵括替代廉颇呢?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廉颇剧照)
赵括看过很多兵书,懂得很多用兵的道理,那么,在长平,他是怎样使用兵书的呢?
我们来看看赵括到长平后做了些什么。
他去以后,第一件事是换将。赵括换将的标准是什么?因为史书上没有具体说,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所换的将领,应该是那些主张积极主动出击的人,替换那些主张死守不出兵的人。
赵括这样做,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军队上下一心,同时,让他在军中建立威信。毕竟他一个新兵蛋子,在军队中没有威信,是没办法指挥作战的。
赵括的换将的措施,如果是在平常的军队建设中,这样做没有问题。但是在前敌战场上,这样做的危害就非常大了。临阵换将,本身就是兵家之大忌。同时,换将后,会造成军队内部不团结。再一点,那些被换上去的人,带兵能力如何?相信赵括一概不知。这种军心浮动的军队,怎么打仗?
由此可见,赵括确实不怎么会带兵。
除了换将外,赵括的第二步行动,就是全力出击。
当白起在和赵括交战,假装败退,从而诱敌深入,把赵括的军队带进一个河谷地带,接着又派出2万5千人截断赵军的退路,再接着派,5千骑兵,冲到赵军大本营前,拦截赵军粮草运输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全都是白起在用计,在调兵遣将,根本看不到赵括在这场战斗中用了什么计策。
(白起剧照)
当赵括40万大军被秦军包围起来以后,白起不断派出轻骑兵,袭扰赵军。赵军打不赢(这也是换将造成的恶果),因此就地修筑营垒,等待大本营的救援。
实际上,就算是我们这种没读过什么兵书的人,都知道,赵括当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打通主力部队和大本营之间的联系,以便大本营能够把粮草运到主力部队来。要知道,完成这个任务并不是特别困难。秦军截断赵军退路的,只有2万5千人马,加上那5千骑兵,最多3万人马。赵括当时可是40万人马,就算分一半来对付前面的秦军,另一半全力和这3万人马交战,难道还打不赢吗?赵括反而不这样做,而是就地修筑壁垒。你军队里面粮草都没有,大家都在饿肚子,你修筑壁垒来做什么?当坟墓啊?
有人说,也许秦军派到赵军后面,截断赵军退路的军队不只是2万5千人,司马迁可能记错了。否则的话,为什么赵括最后阶段,组织人发动了五六次冲锋,都没有冲得出去呢?
不过,我觉得司马迁应该没有记错。当时派去的第一批部队,可能只有那么多人。不过,后来秦军源源不断地增派了人马,这样一来,赵军才打不过。再说了,最后阶段赵括冲锋的时候,赵军军队已经饿了46天肚子,疲弱不堪,军心浮动。但是,加入赵括在第一时间里就发动冲锋,那时候兵强马壮,以多打少,难道还冲不出包围圈,退回自己的大本营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