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秦国,之战,赵国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到廉颇开始防守不战时,胜负基本就可以见分晓了。廉颇这个战国时的名将,其一生虽然没有什么可值得夸耀的著明战例,但其一生阅历无数,所经阵仗不少。所以,他清楚知道拼硬仗,赵军必败无异。然而,一味防守也是必败,只不过能把损失能降到最低。
然而,赵国的赵王却不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主。对前方战势并没有很清晰的判断。他只知道赵国的经济状况已经到了极限了,己经无法支撑这种几十万人的旷日持久的战事。所以,他的想法,是想尽快结束之。
所以,在催促廉颇主动进攻无果的情况下,把赵括替了上去。
后世人对赵括的评价,就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将军,且把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完全推给赵括。其实,也有失偏颇。既然,赵括的军事理论是如此丰富,就连他父亲,这样一个能征贯战的优秀将领都不是其对手。难道赵括对长平战事双方的攻守状况,各自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没有一个清醒的判断。显然,这不符合赵括的性格。
真实情况应该是,虽人在后方,但赵括对前方战事一直是相当关心,且做过非常详细推演。他认为赵国在长平之战已经是必败无异了。否则,无法解释一听到赵括被往长平。他母亲立刻就进宫面见赵王,一是恳求不要任用赵括。二是如果必须任用赵括,但兵败后不能诛连赵家。试想,即便赵家是军事世家,赵括母亲一妇人,怎么会知道赵括会失败呢?
难道,赵母也是深通军事之人?非也,一定是赵括知道,自己即将去替换廉颇后。第一时间便把他推演的战事走向,成败的可能告诉了赵母。所以才有了赵母面见赵王的一席话。
所以,长平之战无论赵国派谁去都不会取胜,只是损失大小而已。赵括只是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了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其实赵括没错,错的是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的战略决策。上党本来已是秦国的囊中之物,赵国非要虎口夺食,势必引来秦国的进攻。当然,赵国不应该惧怕秦国的进攻,但作为一国统治者必须清楚敌我力量对比,当时的秦国已是战国第一强国,赵国的实力不如秦国,这个现实必须有清楚的认识;打当然可以打,但一定要准备充分,在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下打。可是赵军呢?准备不足,见招拆招,完全被秦军牵着鼻子走。
我觉得只能说他命不好,在那个时代遇到了白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时候还没有发明纸,他没办法纸上谈兵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